.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本想苟活到老,奈何皇叔不让! > 第11章 太孙为黎民除害,分所应当!

第11章 太孙为黎民除害,分所应当!

然而,李言早已预料到会遭遇此等质疑。?h′u?l,i*a?n¢w^x,.\c?o_m+他迎着昌王看似关切实则锐利的目光,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再次挺直了脊梁,眼中燃烧着更加炽烈的火焰!他朗声大笑,笑声中带着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气与对质疑的傲然反击:

“皇叔此言差矣!”

这一声“皇叔”,既点明身份,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李言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铁交鸣,响彻大殿:

“昌王叔言我年幼,言我未曾涉足军旅!敢问昌王叔,我大魏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提三尺剑,扫平群雄,奠定我大魏三百年基业之时,年岁几何?功业几何?高皇帝以弓马得天下,马上定乾坤!靠的难道是年岁?是资历?靠的是一腔血勇,是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是心系黎民、解民倒悬的决心!”

他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最终再次落回昌王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质问:“如今天下,北有匈奴铁蹄践踏我边关,南有蛮族屠刀肆虐我州县,京畿之地,匪患横行,百姓流离!此诚山河动荡、社稷危难之际!我李言,身为太祖高皇帝血脉,先太子嫡嗣,难道就因为‘年幼’、‘未曾涉足’,就该龟缩深宫,吟风弄月,视这江山倾颓、黎民倒悬于不顾吗?”

他向前一步,气势如同出鞘利剑,直指昌王,也直指所有心存疑虑之人:“若依皇叔所言,太祖子孙,在国难当头之际,皆因‘年幼’、‘未曾涉足’便可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那我大魏立国之尚武精神何在?太祖马上取天下的血性何在?这江山,难道就是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躺在祖宗功劳簿上醉生梦死的吗?”

李言的声音带着悲愤与决绝:“昌王叔!诸位大人!言今日请缨,非为逞一时之勇!实乃不忍见太祖披荆斩棘打下的江山,在我辈手中蒙尘!不忍见天下百姓,因我等皇族子弟的‘不宜’、‘不能’,而继续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年幼’二字,不是怯懦的借口,更不是逃避责任的盾牌!它应当是我辈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动力!言愿以这‘年幼’之躯,承先祖之志,为皇祖父分忧,为天下黎民,搏一个太平!”

“好!说得好!”

就在李言这番以“太祖精神”为旗帜,将“年幼”劣势转化为“奋发”动力的激昂陈词,震得昌王脸色微变,满朝文武心神激荡之际,一个苍老却异常洪亮、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般响起!

丞相陆文轩,终于站了出来!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步履沉稳地走到大殿中央,先是对着御座上的皇帝深深一揖,然后缓缓转身,面向群臣。\0′0¢小~说`网- ′免-费?阅~读?-三`叶·屋, ,首~发¨他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此刻闪烁着锐利而坚定的光芒。

“陛下!老臣有本奏!”陆文轩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殿内所有的窃窃私语。

“太孙殿下所言,字字铿锵,句句肺腑!老臣听之,心潮澎湃!”他目光扫过惠王、昌王,最终落在李言身上,带着一种公开的、毫不掩饰的赞赏,“殿下虽年少,然此心此志,忧国忧民,承继太祖遗风,心系先太子遗志,实乃我大魏之幸,陛下之福!”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变得无比严肃,带着丞相的威压:“昌王殿下担忧太孙经验不足,此乃老成持重之言,本无不妥。然,正如太孙所言,国难当头,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未曾涉足’,便剥夺皇孙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之心志与机会?”

陆文轩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他环视全场,一字一句,掷地有声:“老臣以为,太孙殿下贵为皇孙,乃陛下嫡长血脉!值此国家多事之秋,匪患荼毒京畿之际,殿下主动请缨,欲亲临险境,为陛下分忧,为黎民除害,此乃天经地义,分所当为!”

“分所当为”四字,如同洪钟大吕,重重敲在每个人心头!陆文轩直接将李言的行为,拔高到了“皇孙本分”“尽孝尽忠”的绝对道德和政治高度!彻底堵死了昌王“不宜”的论调!

“至于经验,”陆文轩话锋一转,语气稍缓,却更显分量,“谁人生来便会统兵?太祖高皇帝亦是于战火中历练而成!陛下当年亦是亲历战阵!老臣相信,有陛下所赐龙骧卫精锐为骨干,有京都卫将士效命,更有殿下此番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与无畏勇气,加以磨砺,必能有所成就!即便过程中偶有波折,亦是历练成长必经之路!岂能因惧怕波折,便扼杀殿下拳拳报国之心?”

他最后面向皇帝,深深一揖,声音恳切而坚定:“陛下!老臣恳请陛下,念在太孙一片赤诚,勇于任事,更念在天下百姓翘首期盼京畿安宁,准太孙殿下所请!授其京都卫剿匪之权!此非仅为剿匪,更为历练皇族英才,彰我大魏后继有人,朝廷扫除奸宄、护卫黎民之决心!老臣愿以身家性命,为殿下此心此志作保!”

轰!

陆文轩这番力挺,如同在已经沸腾的油锅里投入了一把烈火!

堂堂丞相,百官之首,清流领袖,竟然在如此敏感的兵权问题上,如此旗帜鲜明、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地支持皇太孙李言!这分量,太重了!这态度,太关键了!

昌王李恪的脸色彻底变了,他没想到陆文轩会如此决绝地站队!惠王李泰更是眼中喷火,死死盯着陆文轩,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王忠福、杨挺和等人更是面无人色。

而原本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大臣,在陆文轩这番义正词严、占据绝对道德和政治制高点的发言后,心思也开始动摇。丞相都如此说了,还以“皇孙分所当为”定调,谁还能再明目张胆地反对?

整个勤政殿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到了龙椅上那位沉默良久的老皇帝身上。

老皇帝浑浊的目光,在李言那张年轻、坚毅、带着伤痕却无畏无惧的脸上停留了许久,又在陆文轩那挺直的脊背和决然的神情上扫过。他看到了李言眼中那份像极了他父亲的炽热与担当,也看到了陆文轩那份为江山社稷不惜押上一切的孤臣之心。

殿内落针可闻,空气仿佛凝固,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良久,老皇帝缓缓抬起手,声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疲惫,却又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决断:

“准。”

退朝后,李泰和李格皆黑着脸疾步离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