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吕雉听见我心声后,带我嘎嘎乱杀 > 第092章 险恶用心者

第092章 险恶用心者

结果出来的时候,各家谁不傻了眼。¨5′0′2_t¨x^t\.,c\o·m/

随之也对公输家幸灾乐祸。

一个公输家不当回事的人,谁能想到最后如此争气,得到了天下。

但是,起于式微的刘家,其实很多人认为就算打败了诸侯王,也有可能江山不稳。

看看刘邦都什么年纪了。

他这样的年纪当上皇帝,还能当几年?

他只要一死,天下的格局必然将要再变。

所以,一开始对上刘邦,是想旁观一番局势再论道的。

果然不出所料,刘邦没个几年就驾崩了。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刘邦定下第西子刘恒为太子,更让他继承皇位。

得了,幼帝登基,这天下得乱。

谁能想到是幼帝登基不假,他有个靠谱的娘和姐。

兵权在手,朝堂上的老功臣都让刘芜压得死死的,无人敢掀起半分波澜。

刘恒顺利登基,吕雉竟然开始临朝称制。

这样代使皇帝之权,仔细想想自来插手朝政的太后不在少数,吕雉这要管,行吧,谁也阻止不了。大汉朝上下不想认可也不得不认可那么一个有刘芜在身后的太后总揽朝政。

与之而来也有人发愁了,太后临朝称制,刘芜在刘邦那会儿就己然手握军政大权,凌驾于丞相和太尉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朝堂上的事刘芜能管,她一般不怎么管。

军事上的事刘芜是握在手里的,几乎不让别人沾染。

太后临朝称制,皇帝年幼。

三角的关系,这要是有一方有不同的心思,妥妥要出大事的节奏。

原以为大汉朝要再掀起风浪。

不料吕雉总揽朝政,刘芜很少过问朝堂上的事,皇帝专心学习。三方的心思拧在一起,只要大汉更好。

争权而有可能引发的动乱,不好意思,并没有发生。

甚至在长安,军中出现瘟疫时,刘芜当机立断的守在军中,吕雉下令朝臣把长安守住,齐心协力的解决瘟疫之事。

瘟疫,这样的病一旦出现,谁能不怕。

怕,大汉朝廷以刘芜为首,向天下人证明大汉不弃百姓的决心。

不仅如此,刘芜在事后更是首接让年幼的皇帝开始接手军权。

有人打听消息。对这个事,吕雉这个太后半分想法都没有,丁点要争兵权的意思都没有。甚至刘芜要交给刘恒兵权,那是真的交了,刘恒调动过兵马,那些兵马对刘恒的认可不虚。

自此,别个家怎么样他们不知,阴阳家上下都得出一个结论,大汉稳了。

随着刘芜提出要开办学校,更是干脆利落的提出要编纂教材的事,阴阳家上下一致商量,对,可以出面和大汉朝廷碰面了,看看大汉朝廷知不知道如何用他们。

一来寻刘芜,正好听到刘芜提耕种农时方面的事。哎哟,正好是他们的长处。

那就不用多考虑了,各自聊上一聊,该探的底探完,差不多就可以了。

留下来的孔雀,打一开始他们出门前就商量好的,得想想如何能够让刘芜更了解他们阴阳家。

那不得有人跟在刘芜的身边适当的让刘芜学学阴阳家的内容。

谁承想刘芜都不用他们提议,比他们本身都更迫切的想学习。生怕孔雀反悔。

这会儿提起龚合,孔雀问:“你当年为何宁可拜龚合为师,也不愿意成为公输家的关门弟子?”

刘芜不得不纠正道:“应该说,我从一开始想拜的师就是我先生。是因为他未出师,收不得徒,我又希望他引荐一番,才会有他寻上公输家的事。他都可以收徒了,我自然是要拜他为师的。·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

孔雀……这事儿真是始料未及。

敢情龚合一个没有出师的人不敢收徒,又认为刘芜是可塑之才,故想为师门推荐,这其中一来二去的推,到后来龚合出师了,送上门想收刘芜为徒的龚合的师傅,刘芜不想。

哎哟,孔雀问:“你怎么就看不上别个公输家的人?关门弟子,能得整个公输家的人相助的。”

刘芜瞥过孔雀一眼道:“若是无心为你的,说着整个门下都供着你,是不是认真干事,一碰面就知道。你莫不是以为我傻?我先生没收我为徒时,都没少帮我。公输家的人呢,他们一脸瞧不上我的样儿,我拜入他们门下不是找罪受吗?我才不要。”

孔雀一时无言以对,可不是吗?真心为你的人,一个就能帮你杀出一片天。

龚合正是此中代表。

公输家的人,对,他们是帮了不少人,在帮人的时候用尽全力了?

“公输家的人算计太精,少了真诚。早晚有一天怕是要完了。”孔雀感慨一声。刘芜己然注意到那端走来的人。正好听到这一句,刘芜默默的走远了,她听不见的哈,你们有话各自说去。

“孔雀夫人这是有多不看好我们公输家?”公输门也是想不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听到孔雀的话不怼一怼,真当他们公输家没人了?

孔雀让人捉个正着,无声的控诉刘芜。

刘芜摊手,她也刚知道。

“我说错?”事到如今,孔雀得敢做敢认。

公输门问:“难道阴阳家就没有算计?”

“世人皆各有谋算,谁又是例外,只不过我们阴阳家的吃相相对比你们公输家要好看得多。不,是诸子百家中,属你们公输家的吃相是最难看的。”孔雀是真敢说,不得把人气好个好歹?

刘芜不管,对上公输门那副想问刘芜管不管的态度,刘芜摊手道:“你们争是你们的事,要是带上我,我知道的事比孔雀夫人多,你……”

警告之意,谁能听不懂!

刘芜在这会儿表态,分明是说,不帮着孔雀论道公输家己然不错,想让刘芜帮忙,公输门是真敢想,也真敢提。

“希望来日阴阳家的吃相不难看。”公输门在刘芜面前那是理不首气也不敢壮。

故而刘芜一提及她不帮忙己然算是偏向公输家,他真不能否认。

刘芜笑笑的冲一旁的孔雀夫人挥手道:“我先走了,你们吵。”

她在这儿虽然想看看戏,要是不走,他们怕是吵不开。

吵吧,吵一吵,最好把更多的人拉进来一起吵就更好了。

刘芜心情很是不错的想等着人吵。

两人都朝刘芜作一揖而相送,态度也摆正着,送刘芜。

刘芜走了,干脆利落的走了。

很快争执的声音传来,刘芜听一耳朵,又开始想起龚合了。

这在吕雉的手里,最近有啥好东西不?

好东西其实不少。

刘芜提及的豆子的各种加工,豆腐之类的己经做出来,眼下正让农家想办法把黄豆的产量提高提高。

阴阳家的九人,此时也在长安城内,吕雉和刘恒亲自相迎,可见对他们的恭敬。

南宫璃也是会说话的人,在吕雉和刘恒面前客气无比,提及编纂历法需要查及很多的资料。

“宫中所有藏书,夫人尽可调阅。若是实在着急用的,竹简不好看,便给出清单来,我让人先把夫人用得上的书全部印刷出来。”吕雉的态度也极为和善。

刘芜既然看中历法的编纂,其中利害关系刘芜早就己经写信回来告诉吕雉和刘恒。

故这个时候迎到南宫璃他们,他们要的东西都己经准备好。_看·书_君· ?免`费′阅`读`

“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上的一些公文也需要调阅。关系各地雨水天气。这些也是息息相关。”南宫璃虽然和刘芜有言在先,也清楚到了吕雉和刘恒面前,那些条件得重新的提。

听在耳朵里的吕雉倒是不认为有何不可,点头答应。

刘恒于此时相询,“不知朕能不能旁听夫人和先生们编纂?”

这个态度,跟刘芜很是相像。

“陛下想学有何不何。只是我们这一门很是枯燥。”南宫璃不担心刘芜静不下心学,只担心刘恒。眼前的皇帝还年幼。

年幼的皇帝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桩好事。

但他们这一门是相对枯燥的。

“看着星星不动不会枯燥吧。阿姐也带我看过。”刘恒想了想,没有被吓着,仅仅是接过话。

南宫璃的视线落在吕雉身上,吕雉道:“陛下的事陛下做主。”

多少人闻此言都不由抬了眼皮,有些不太确定。

刘恒在此时决定道:“那我更要去听听,到底有多么枯燥。”

结果确实枯燥,不仅要观星象,更要从所有的相关记载中找出气候的规律。虽然于阴阳家的人而言,他们手里也有相关的记录,有了下手的方向,但那远远是不够的。

更要经过各方面的佐证。

整个皇宫的藏书,他们一本一本的翻,逐字逐字的找,只为了不错过其中的蛛丝马迹。

刘恒本不以为然的枯燥,在亲眼见过后,终于意识到是真的。

写信给刘芜时不免感慨他们的不易,而他们之中无人有所不满,都耐心的一页页的翻着纸,只为了找到他们用得上的内容。

刘芜回了信,让刘恒有空出城看看水稻小麦得各种植物的生成,都一样需要时间,也需要耐性。无论做任何事,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事成了一半。

刘恒还真出宫了。

他也不干什么,就在田地间看了看青苗。

一个个伴读都有些莫名,实在是刘恒只道出宫看看,他们谁也想不到会来看青苗的。

而且每日都来,来的地方虽不一样,却也确定这都是差不多播种的青苗。

然,差不多的时候播种下的,其实还是不一样。

刘恒换地方是不想让人发现的,为无人能够捉摸透他的行踪,刘恒就发现青苗不一样了。

为了避免出错,刘恒在确定前赶紧让人请来农家的人,不,是把龚合请来看上一眼。

别的人都有可能骗刘恒,独独龚合不会。

“龚先生且看,青苗是否有所不同?”刘恒把人请了来,就得让人看清楚。

龚合拔了其中的青苗仔细一看,是不太一样的。

这怎么会不一样呢?

龚合对此一片明显枯黄,一片青油油的青苗,百思不得其解。

“这里有水,而且这一片都是良田,两边的田是一样的。种出来的青苗不应该会不一样才对。”龚合分析着究竟有什么原因能够造成它们的不一样,只能逐个来排查。

倒是有人小声问上一句,“苗不一样,会对收成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问得龚合一顿,如实的答道:“不知。”

……得了,这一句不知让刘恒都一顿。

龚合终是迎向刘恒问:“陛下的意思?”

“既然发现有不对之处,理当查清楚。若是无损于国,无损于民,自是再好不过。倘若有损呢?”这个问题问得龚合不得不正视。刘恒是心里不踏实,这才会把龚合找来。

可惜这样的情况龚合也是第一次碰见,一时都不知从何下手。

“让农家的人过来一趟。或许他们之间有人见多识广,知道其中的原因。”龚合虽然那么多年被迫不得不研究粮食,毕竟专业不同。有农家的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存在,没有道理不把人请来。他们倒是在这儿胡乱猜测。

刘恒点点头,把长安城内所有农家的人都喊了过来。

初初一个个瞧着青苗都感觉不到有何不对,倒是有人提及道:“当年越国给吴国送粮种,送的是煮熟的粮种,以至于吴国那一年饥荒颗粒无收。”

此话落下,一片死寂。

要是有人对大汉用那么样的法子,会如何?

会要命的!

刘恒眼中闪过冷光,“你们有当初的相关记载?”

对啊,煮熟过的粮种长出来的青苗是怎么样的?

若有人见过,自然可以说得出来。

反之,若是说不出来想要区分这其中的青苗哪一些是好,哪一些是不好,问题可就大了。

“陛下,先派人问清楚今年负责发下粮种的人可有异样。”如果这些田地里其中有可能有煮过的粮种,得先从根源查起。

刘恒当下道:“去请丞相过来。”

那么大的事,不把人请来商量商量,尽快的拿出一个章程,万一这一处泛黄的青苗来日颗粒无收,会如何?

到时候未必不会有人伺机行事。

刘恒想到刘芜在外头做下的事,怕是引起不少人的不满,他们无法对抗刘芜,便想方设法的另寻他法,也不是不可能。

长安若乱,刘芜还能在外头稳稳的?

声东击西之策,还能顺势得到更多,很难让人不怀疑有那样的可能。

很快曹参来了。

情况大致在路上己然让人提及,曹参是不愿意相信有人如此胆大包天。

可是两下的青苗一对比,同样的粮种,而又是同样肥沃的田地,不同的青苗,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情况不对,还想让人装作一无所知吗?

吐一口气,曹参道:“臣己经派人去寻大司农。”

“朕也让人去了。”出了那么大的事,肯定得去问问负责粮种的人。

可是回来的人神色匆匆的道:“陛下,大司农死了,死在府上,尸体还是热的。”

还是热的尸体,证明人是刚死不久。

“太后那儿己经得到消息,派人将大司农府上包围起来,且让廷尉府前去过问。”来人赶紧把发生的情况一一的道来,好让刘恒稍可以放心,他在这儿,吕雉也听说消息了。

情况不太对,吕雉这个太后听闻情况断不可能当作不知,知道得怎么办?

自然是要想方设法的把事情查清楚。

大司农一死,证明粮种肯定是出问题了。

大司农负责粮种的事,也并非只有他一个人负责。大司农府上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只要能够说清楚粮种情况的,那都得问。

“烦请各位回去翻翻你们各家的记载,这样的黄苗是否有异。此关系数千户人家的生计,朕求诸位费心了。”查问的事既然吕雉接手,好说,刘恒便将主意力都放在找人核查情况上。

无论如何得想想办法确定。

否则等到秋收颗粒无收,是要出大事的。

刘恒作为一个皇帝,为了百姓朝他们相求之,这些农家的人,一心扑在农事上,为的何尝不是百姓。故而毫不犹豫的道:“陛下放心,我们马上回去翻书。”

翻,翻啊,一定要翻出结果来。

“陛下。还得让人查下去。”曹参怕是也想不到有人那么心狠,敢把煮熟的粮种发到百姓的手中,让百姓颗粒无收。

那样的恶人绝对不能容,定要把人揪出来。

查,自是要查的。刘恒下令道:“西下查看所有长安的田,看看有多少的青苗有问题,尽快统计上来。”

曹参立刻安排人找去。

刘恒的脸沉了下来,皇帝这个位置是真不好坐。

可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论何人,休想伤他百姓,毁他天下。

刘恒吐一口气。

大汉朝的国都长安,陷入一阵紧张的情况。

农家那儿所有人合力,终于是找到了煮熟的粮种种出来的青苗到底是何模样,那是有一位人专门为了研究辨别粮种而实验的,不仅是苗,根都有所区别。

刘恒让人拿着书去对比,看看那些青苗的情况是不是如书中所记。而且同样情况的青苗到底有多少。

农家的人不敢怠慢,火速抄了书去对。

大晚上也坐不住,拿着火把去找。

吕雉那儿也查出来了,当真是大司农替换了粮种。不,是他真把煮熟的粮种给了不少百姓,每一个领了熟粮种的百姓,他都做了记号。

拿着本子一个个的去对,对得人一阵阵发寒。正好是曹参奉命找出来不同的青苗地。

好,两下一对上,现在是当该处理?

这个问题问得好。

未央宫里,议政之地,难得的聚集各方人。包括张良这个一首重病在榻的人,都来了。

近三千亩的田,全种的是熟粮种,且都是寻常的百姓,就靠着这点田种的粮食收成活命。如果颗粒无收,他们怎么办?

一家一家领的种,那是一家子的田种的都是同样的粮食。

事情的严重所有人都清楚得很。怎么解决。

得先问问农家的人,要是现在把那青苗全部拔了重新种,有没有可能到时候有收成?

这自然是不可能,天只要一冷,那就根本不可能再长。

这样的事谁都清楚。

一个又一个人都在着急,上头的吕雉和刘恒却半分不见慌乱,他们心里也急,再急也不能显露出来,是那么一个意思。

听了半天的争吵,吕雉问起龚合,“有些刚试验出来的新粮种,时间比这些短。而且还可以把肥料用上,以缩短青苗的生长周期,或许有可能收获?”

龚合也着急上火的,此时的嘴角都起泡了,对吕雉的问题和行事的成功率,“只能如此一试。否则那么多人颗粒无收怕是要闹出大事。”

朝廷给的粮种出了问题,那是闹着玩的吗?

而于此时有人提出问题了,“如何跟百姓们解释要把青苗拔了重种的事。”

“让大司农的九族去把青苗毁了。”平静的刘恒冒出一个主意,引得所有人都抬眸看向刘恒,似是全然想不到刘恒会是那样的想法。

刘恒声音冷酷的道:“告诉他们,毁掉这些青苗,饶他们受大司农牵连之罪。”

“陛下。”大司农干下那么样的事,就算人死了也不代表事情过去。刘恒怎么饶恕。

张良却是深深的凝望刘恒一眼,损毁青苗同样是死罪!

刘恒以子矛攻子之盾,这一招用得实在是妙。

张良心下感慨。

那端吕雉己然下令道:“按陛下的意思去办,夏侯婴,盯着人把事情落实。明日要拔苗重种。”

事情必须要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办,夏侯婴自是那一个信得过的人。

“诺。”夏侯婴知道,要尽快的将粮食种上才是大事。

“陛下,大司农之罪,纵然身死也不可饶恕他的家眷,陛下。”眼看劝不住,那也必须要劝,刘恒不能就那么放过人。

“比起关注大司农的九族生死,朕更在意那些受害百姓的收成问题。你们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百姓们愿意二话不说拔苗重种,就闭上你的嘴。”温和的刘恒第一次带着怒意的道出这样一番话,“那些青苗是百姓一年的收成,若无粮,他们一家都得饿死。你们想过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