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 第13章 三堂会审

第13章 三堂会审

永乐十四年三月初一,京城的春寒尚未褪尽,刑部衙门内却气氛凝重。+d\u,a¢n`q.i-n-g\s·i_.~o?r!g·

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员们正襟危坐,一场关乎锦衣卫前指挥纪纲命运的三堂会审即将拉开帷幕。

“带囚犯纪纲——”随着主审官一声沉喝,沉重的铁链拖曳声由远及近。

当纪纲被狱卒推搡着步入大堂时,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昔日威风凛凛的锦衣卫头目此刻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脸上布满青紫伤痕,眼神中却仍透着不甘与狠厉。

与往日趾高气扬的派头相比,如今佝偻着背的模样,竟让陪审官员们忍不住用袍袖掩住口鼻,偷偷憋笑。

在大堂深处的屏风之后,朱高炽屏息凝神地陪坐在朱棣身旁。永乐大帝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鹰隼般透过屏风缝隙,死死盯着堂下的纪纲——这个曾被他视为心腹的人,如今竟成了朝堂毒瘤。

半个月的牢狱生活,让纪纲尝尽了昔日种下的恶果。那些曾被他鞭笞、羞辱的锦衣卫狱卒如今成了他的“噩梦”。头几天,他被迫吞咽掺着黄沙碎石的糙米,粗糙的石子划破喉咙、硌伤肠胃,直到便血不止、气息奄奄,狱卒们才施舍给他几天清汤寡水。

此刻站在公堂之上,纪纲虽虚弱不堪,却仍在心底盘算:官员们如此郑重其事,皇帝必定在暗处观察,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纪纲,你可知罪?”刑部侍郎黄大人率先开口,官袍上的补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

“偌大一个刑部竟没了人?要派了你这条狗来审案?”纪纲突然暴起,铁链哗啦作响。

他沙哑的嗓音在大堂回荡,惊得两侧衙役握刀的手都紧了紧。,3/3.k?a¨n~s_h,u¨.\c`o-m_

“放肆!本官倒是要先治你一个蔑视公堂的罪!”黄侍郎拍案而起,额角青筋暴起,正欲发作,却被纪纲的冷笑打断。

“那圣上应该怎么处置你的小舅子?”纪纲的目光如毒蛇般扫过大堂,很快锁定那扇浅黄色屏风——伴君多年,他太了解朱棣的行事风格,皇帝今天绝对是屈尊亲临了此地,并且就在屏风之后看着眼前这出好戏。

“黄侍郎,你的小舅子去年芒种在青楼玩死一个妓女是怎么回事?你又把应天府衙门递交刑部的文书拦下,又是怎么回事?”纪纲向前踉跄半步,铁链勒得手腕渗出血珠,“似你这等包庇亲属的枉法之徒,有何脸面坐在这公堂之上审理我?”

屏风后的朱棣眉头猛地皱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

黄侍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冷汗涔涔,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大堂内一片死寂,唯有纪纲粗重的喘息声回荡在梁间。这场原本一边倒的审判,因纪纲的垂死挣扎,骤然变得暗流汹涌。

纪纲见那主审的黄侍郎被自己几句话吓得呆立当场,气焰愈发嚣张,他扫视着堂下一众官员,高声叫嚷道:“在座的各位,有几个是清白之人,有几个能像包公那样铁面无私?又有几个有资格来审理我?”

此言一出,满座官员顿时哗然。他们心里清楚,纪纲在锦衣卫多年,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自己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纪纲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不少官员面色如土,眼神闪烁,不敢与纪纲对视。

屏风后的朱棣眉头紧锁,心中一阵恼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生杀伐果断,此次想依着法律公正审理纪纲,竟会遭遇这般阻碍。.优/品¨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盛怒之下,朱棣暗自思忖,莫不如再次大开杀戒,直接将纪纲全家问斩,以绝后患。

就在朱棣杀意渐浓之时,大堂外突然传来一声洪亮的呼喊:“我敢审你!”

朱棣和朱高炽急忙透过屏风缝隙向外张望,只见出声之人竟是驸马爷王崇。

“是他?”朱棣心中一惊,原本紧绷的身体微微放松,重新坐回椅中。

王崇,乃是朱元璋十六个女儿中唯一混血儿含山公主的丈夫。此人平日里行事低调,鲜少在朝堂纷争中露面。

纪纲听到声音,微微一愣,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关于王崇的信息,却惊愕地发现,自己对这位驸马爷的过往竟知之甚少,更别提有什么能拿来要挟的把柄。

其实这也怪不得纪纲。王崇本就清心寡欲、洁身自好,身为武人却饱读诗书,对法理也颇有研究。他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平日里的爱好不过是习武射箭、琴棋书画,以及陪伴在含山公主身边。用如今的话说,他就是个标准的“五好丈夫”,十足的“宠妻达人”。

此刻,王崇身着一身简朴却不失庄重的素雅服饰,阔步走进大堂,目光坚定,直视纪纲,毫无惧色。

“纪纲,你犯下累累罪行,人神共愤。今日,我便要替圣上、替天下百姓,审一审你这狗东西!”王崇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堂内久久回荡。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让在场的官员们心中一震,原本嘈杂的大堂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崇和纪纲身上。

王崇怒目圆睁,盯着眼前嚣张的纪纲,心中的怒火如熊熊烈火般燃烧。

不等纪纲有所反应,他快步上前,左右开弓,狠狠甩了纪纲两个响亮的耳光。那清脆的声响在大堂内回荡,纪纲被扇得眼冒金星,脑袋“嗡嗡”作响,整个人头晕目眩。

还没等纪纲回过神来,王崇顺势一个扫堂腿,纪纲猝不及防,“扑通”一声被踢倒在地,狼狈地趴在地上。

王崇犹如老鹰捉小鸡一般,一把揪住纪纲的衣领,将他提起来,重重地按跪在地上。纪纲试图挣扎,却被王崇牢牢制住,动弹不得。

“我来审,你们记录。”王崇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堂上的几位主审官和记录官,大声发号施令。

堂上的官员们原本被纪纲的胡搅蛮缠弄得焦头烂额、心惊胆战,此刻听到王崇的话,顿时大喜过望,如释重负。

有了这位刚正不阿、毫无把柄可被纪纲拿捏的驸马爷出面审理,他们再不用担心纪纲会乱咬自己,暴露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

经过这一番折腾,纪纲终于老实了下来。他脸色惨白,额头冷汗直冒,心中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

纪纲开始磕头如捣蒜,像竹筒倒豆子般干脆利索地交代起自己所犯下的桩桩罪行:

私自做主杀害解缙,那可是大明第一才子,只因纪纲的一己之私便惨遭毒手;纵容养子玷污蒙古商人女眷,破坏边疆和平,致使鞑靼部落毁约犯边;私藏西域进献给皇帝的美人,将本应属于皇帝的贡品据为己有;私纳宫里放还回乡的宫女,无视宫廷规矩,为所欲为;插手皇室选妃,在选妃过程中肆意妄为,侮辱民女,其恶行令人发指。

朱棣坐在屏风后面,原本铁青的脸随着纪纲的供述越来越阴沉,听到这些罪行,他目瞪口呆,心中又惊又怒。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重用锦衣卫,本是想让其成为震慑群臣的利剑,结果这把利剑却调转方向,砍向了自己。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纪纲居然敢擅自行动,还打着皇帝的旗号,在外面为非作歹,胡作非为。

“依照本堂各主审官意见,纪纲数罪并罚,枭首示众,诛灭九族。”黄侍郎看着瘫倒在地的纪纲,眼神揶揄,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纪纲听到这样的判决,只觉如坠冰窟,浑身冰凉,绝望和恐惧瞬间笼罩了他。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却又无可奈何。

“重了。”就在这时,屏风后面忽然传来朱棣低沉的声音。

大堂内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住,顿时安静下来,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出。

“纪纲凌迟,几个儿子送去云南沐家,让他们在军中戴罪立功,妻女没入教坊司,其他族人不得株连。”朱棣缓缓说出了自己的判决。

听到朱棣的这个判决,纪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本绝望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希望,他激动得差点哭出来。皇帝仅仅处死了他本人,却让他的家人大多幸免于难,几个儿子还能有机会在军中赎罪,这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

纪纲使出吃奶的力气,“砰砰”地磕头,声音带着哭腔:“谢主隆恩!谢主隆恩!”

永乐十四年三月初三,京城东市人头攒动。原锦衣卫指挥纪纲被押赴刑场,接受凌迟处死的刑罚,引得百姓们纷纷围观。

得知纪纲被处死的消息后,朱高炽心中五味杂陈。他派朱瞻基作为代表,前往解缙的墓前予以祭奠。朱瞻基带着祭品,神情庄重地来到解缙墓前,献上鲜花和美酒,表达对这位才子的敬意和对他冤死的痛惜,希望能宽慰他的在天之灵。

但朱高炽也清楚,虽然纪纲已死,可威胁自己储君之位,同时又是害死解缙的罪魁祸首之一的二弟汉王朱高煦,其势力依然不容小觑。汉王朱高煦对太子之位早已虎视眈眈,蠢蠢欲动,新的较量随时可能来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