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 第761章 李白想当宰相的官梦

第761章 李白想当宰相的官梦

暮色四合,紫宸殿的重檐飞角在最后一抹残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将殿前汉白玉广场切割成明暗交织的棋盘。^b-i!x′i+a.6*6!6-.¨c,o+m!

严庄方才告退时带起的微风,似乎还搅动着殿内沉滞的空气,混合着檀香与未散尽的墨味。

裴徽端坐于御案之后,年轻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冰凉的黑檀木桌面,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仿佛在计算着无形的棋步。

殿外,一阵洒脱不羁、带着浓重酒意的吟哦之声由远及近,穿透了宫闱的肃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哈哈哈……”

爽朗的笑语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打破了殿内凝重的氛围。

紧接着,殿门被宦官无声地推开,一个身影逆着殿外渐沉的暮光走了进来。

来人正是李白。他一身月白长衫,料子是上好的吴绫,却在行走间沾染了酒渍和些许尘土,显出几分落拓不羁。

腰间悬着一柄古朴长剑,剑鞘上的云纹在殿内烛光下流转着幽光。

他步履微晃,带着七分诗兴、三分醉意,脸颊泛着醺然的红晕,那双惯看名山大川、醉揽明月的眼眸此刻亮得惊人,闪烁着创作后特有的亢奋与近乎孩童般的期待。

一股清冽的酒香混合着他身上特有的松墨气息,随着他的步入,瞬间冲淡了殿内原有的沉郁。

引路的宦官屏息垂首,退至一旁,大气不敢出。

李白目光灼灼地望向御座上的裴徽,潇洒地一撩袍袖,行了个不算特别规整但自有一股风流的礼:“臣李白,拜见殿下!恭贺殿下不日登临大宝,泽被苍生!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他的声音洪亮如钟,在空旷的大殿内激起轻微的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不等裴徽开口赐座或询问,李白已迫不及待地将一直紧抱在怀中的那卷长轴展开。

墨迹淋漓,显然是刚刚挥毫而就,浓郁的墨香再次弥散开来,几乎盖过了酒气。

纸卷展开时发出“沙沙”的轻响,上面是狂放不羁、如江河奔涌、龙蛇竞走的草书,字里行间仿佛蕴藏着雷霆万钧之力。

“殿下!”李白朗声道,声音里满是热切,“臣闻殿下宏图伟业,如旭日东升,光耀八荒!心潮澎湃,激荡难平,夜不能寐!特于醉中挥毫,倾注满腔赤诚,献上呕心沥血之作——《新皇登基万寿无疆颂》!凡百句,字字皆肺腑,句句是丹心!颂扬殿下圣德如天,祈愿国祚永昌,千秋万代!恳请殿下御览!”

他微微扬起下巴,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笃定。

这颂文耗费了他数日心血,极尽铺陈排比、歌功颂德之能事,辞藻之华丽,气势之雄浑,他自信当世无双。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殿下击节赞叹、龙颜大悦,看到了自己身披紫袍、位列中枢,真正施展“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抱负。·w-e.n·x~u\e!t¨x?t-.*c`o\www.

腰间的长剑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激昂,在烛光下微微颤动。

裴徽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宦官恭敬呈上的长卷上。

他没有立刻去接,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

身旁侍立的袁思艺立刻上前,小心翼翼地双手捧过那沉甸甸的、承载着诗仙巨大期望的墨宝,再躬身呈递到御案前。

裴徽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卷首。

墨迹未干,指尖能感受到微微的湿润与凉意。

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力透纸背、狂放飞舞的字迹。

确实,如李白所言,气势磅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辞藻华丽,似九天云锦落凡尘。

极尽颂扬之词,将一位尚未正式登基的储君,几乎捧上了三皇五帝的高度。

裴徽看了约莫半盏茶的时间,殿内静得能听到烛芯燃烧的噼啪声和李白酒后略显粗重的呼吸。

李白的心跳如同擂鼓,期待的目光紧紧锁在裴徽的脸上,试图捕捉任何一丝欣赏或愉悦的波动。

终于,裴徽微微颔首,动作幅度小得几乎难以察觉。

他抬起眼,看向殿下站立的诗人,语气平淡得如同在评价一件寻常器物: “太白先生才情,冠绝当世,名不虚传。”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此颂气势雄浑,磅礴大气,堪称佳作。”

李白的嘴角刚刚要咧开一个笑容,裴徽的下一句话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熄了他眼中炽热的火焰:“收入内府文库,妥善珍藏,传之后世吧。”

说罢,他随手将长卷递回给侍立的文吏,动作随意得如同递过一份普通奏章。

“收入……文库?”

李白的笑容僵在脸上,眼中那灼灼的光芒瞬间凝固、碎裂。

巨大的失落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从脚底直冲头顶,让他感到一阵眩晕。

仅此而已?没有击节赞叹?没有抚掌称绝?

更没有他预想中许诺显赫官位、委以重任的激动时刻?

那耗费心血、饱含期许的百句长颂,就这样轻飘飘地被打发进了故纸堆?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荒谬感堵在喉头,他张了张嘴,只觉得喉咙干涩发紧,竟是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殿内那原本馥郁的墨香,此刻闻起来竟有些刺鼻。

裴徽仿佛完全没有看到李白脸上那精彩纷呈的错愕与失落,他的目光越过李白,投向殿外渐渐深沉的暮色,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太白先生。” 他换了个更正式的称呼,将李白的思绪强行拉了回来,“值此鼎革之际,朕思虑再三,欲革新文教,兴学育人,以定国本,固千秋之业。”

李白的心猛地一跳,一丝微弱的希望重新燃起。/我_的¨书`城\ ·已/发+布`最!新~章^节~“革新文教”?这听起来像是关乎根本的大事!

裴徽的目光重新落回李白身上,那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穿人心:

“故朕意,特设‘弘文馆’。” 他清晰地吐出这个名字,“广聚天下饱学鸿儒、英才俊彦,一则修撰典籍,整理前朝史册,去芜存菁;二则教化人心,编撰蒙学新篇,启迪民智;三则研讨经义,为新朝确立文治之基石,开一代文风。”

李白的呼吸不自觉地屏住了。“弘文馆”!听起来确实是个清贵高雅的去处,汇聚英才,修书立说,名垂青史……似乎正是文人理想的归宿之一。

裴徽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李白腰间那柄古朴的长剑,剑穗在主人微颤的身体带动下轻轻晃动。

他继续说道,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卿之才情,冠绝当世,诗酒风流,名动寰宇,天下文宗之名,实至名归。这弘文馆大学士之位……” 他刻意放缓了语速,看着李白眼中重新亮起的光,“非卿莫属。”

弘文馆大学士!李白的心脏重重地撞击着胸腔。

虽然并非直接执掌朝政的宰相,但这绝对是文臣的极高荣誉,是清流领袖的象征!

然而,裴徽的话并未结束:

“然,” 一个转折词让李白的心又提了起来,“先生非仅文采斐然。腰间长剑,寒光内敛,步履虽带醉意,却自有章法。卿乃文武兼修,豪侠之气未减分毫,埋没于书斋,岂不可惜?”

裴徽的目光变得锐利了一些,仿佛在审视一件稀世珍宝: “大内侍卫统领一职,拱卫宫禁,职责重大,需忠诚勇毅、胆识过人者方可胜任。此职,也由卿一并担之。既可展卿所长,亦不负卿胸中豪情。”

弘文馆大学士!大内侍卫统领!

李白彻底愣住了,仿佛被两道截然不同的闪电同时击中。

这两个头衔,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令人艳羡。

修书撰史,是千古文人的雅梦;

统领禁卫,是天子近臣,手握宫闱安危,位高权重。

这是何等的恩宠?双重的荣耀!

然而,一股强烈的、冰冷的酸涩与不甘,却比刚才更猛烈地涌上心头,瞬间冲散了那短暂的荣耀感。

弘文馆大学士,看似清贵无双,名头响亮,但说到底,不过是高级的“修书匠”,是文化的整理者而非政治的决策者,被牢牢限制在文墨纸砚的天地里,远离了真正的权力中枢——那制定国策、号令天下的御书房和政事堂!

大内侍卫统领,固然是天子亲信,掌握着精锐的禁军,但本质上,仍是“看门护院”的武职,是盾与剑,职责是守护而非谋划,是执行而非制定!

他李白,自诩有经天纬地之才,胸怀“安黎元”、“济苍生”的宏图,自比管仲、诸葛亮,期待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帝王师”,是宰执天下、调和鼎鼐的“股肱之臣”!而不是……而不是一个在书堆里皓首穷经的学士,加上一个在宫墙下日夜巡守的统领!

“这……这就是殿下为臣安排的‘大用’?” 一个尖锐的声音在他心底呐喊。

巨大的落差感让他感到一阵窒息。

他看向御座上的裴徽,那张年轻俊朗的脸上依旧平静无波,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近乎悲悯的淡然。

那双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无波,清晰地映照出自己此刻的狂放、失落、不甘与……被彻底看穿的窘迫。

李白猛然惊觉,自己所有的抱负、所有的自负、所有对权力的渴望,在这位年轻的未来帝王眼中,或许早已洞若观火。

裴徽用这两个看似尊崇无比的头衔,亲手为他划下了一道清晰而冰冷的边界——诗酒文章、剑舞长歌的世界,才是他这位“谪仙人”该待的地方。

那权力倾轧、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的漩涡中心,从来就不属于浪漫不羁的诗仙。

这既是保护,也是放逐;是尊崇,也是圈禁。

殿内死寂一片,只有铜漏滴答的声响和自己的心跳在耳边轰鸣,如同闷雷。

失落、不甘、茫然、被轻视的愤怒、被看穿的羞耻,还有一丝对那“弘文馆”可能带来的文坛盛景的微弱向往,如同无数条冰冷的毒蛇,纠缠啃噬着他的心。

拒绝的话语在喉头激烈地翻滚,几乎要冲口而出:“臣……臣恐难当此重任!”

他握着剑柄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青筋微凸。

然而,当他的目光再次撞上裴徽那平静却蕴含着无形威压的眼神时,所有的锋芒如同撞上了铜墙铁壁,瞬间溃散。

那眼神里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不容置疑的决断。一股冰冷的现实感兜头浇下。

拒绝?拂逆这位即将君临天下的储君?后果会是什么?彻底被边缘化,甚至……他不敢想下去。

想到那“弘文馆”若能汇聚天下英才,纵论古今,挥洒文墨,诗酒唱和,谈玄论道……似乎……似乎也并非全然无趣?

至少,那仍是属于他的世界,一个相对自由、可以施展才华的世界,远胜于被彻底遗忘在某个角落。

而且,统领禁卫,或许……或许也能在关键时刻……

心中百转千回,激烈的天人交战在瞬间完成。

所有的锋芒、所有的失落、所有的不甘,最终都被一股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力量强行压下,沉入心底最深处。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殿内那混合着墨香、酒气和权力气息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然后,他缓缓地、极其郑重地躬下身去,腰弯得几乎成了直角,白色的袍袖垂落地面。

再抬头时,脸上已勉强挤出一丝符合礼仪的恭敬,只是那声音,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干涩、沙哑,以及沉重的妥协: “臣……李白,”

他顿了顿,仿佛这个名字有千斤重,“谢陛下隆恩!陛下知遇之恩,臣……铭感五内!定当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石磨中艰难碾出。

裴徽的嘴角,在那瞬间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如同平静湖面掠过一丝微风,随即恢复如常,快得让人以为是烛光的错觉。

这个结果,正在他意料之中。

将李白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仙”安置在弘文馆,既能借其盖世文名和领袖群伦的影响力,为新朝“文治”增添无上光彩,树立崇文重教的形象,又能巧妙地将他安置在一个相对清贵却远离核心权力圈的“文化高地”,避免其狂放不羁、口无遮拦的性格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上惹出不可收拾的祸端,甚至卷入太子旧臣或其他新兴势力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

这是对李白性命的保护,是对他诗才的尊重,更是对新朝权力结构稳定性的审慎考量。至于侍卫统领之职?

一则确实欣赏其胆气,二则也是一种更近距离的“看顾”,三则……以虚衔掌实务,亦可分某些人的权柄。

狂放的诗人,还是留在诗酒文章、仗剑长歌的世界里比较好。

权力的棋局,容不下真正的仙人。

……

李白谢恩退下后,那股混合着清冽酒香与浓郁新墨的味道,似乎还在殿内萦绕不去,成为方才那场无声交锋的余韵。

袁思艺喊来一名小太监,捧着那卷《新皇登基万寿无疆颂》,轻手轻脚地走向偏殿的文库,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又或是某种不祥的预兆。

裴徽的目光并未立刻收回,他望着李白那即使极力掩饰也透出几分落寞僵硬的白色背影消失在殿门外的暮色中,深邃的眼眸里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情绪,似是感慨,又似是一切尽在掌握的平静他指尖再次无意识地敲击了一下桌面。

侍立一旁的袁思艺,自始至终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直到殿内只剩下裴徽一人,他才微微松了口气,后背的冷汗已浸湿了内衫。

他悄悄抬眼,瞥了一眼御案裴徽那沉静的侧影,心中对这位未来天子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殿外,渐起的夜风穿过回廊,发出呜呜的轻响,恍惚间,竟似有长剑在鞘中不甘的低鸣,随风飘散。

裴徽的目光落在案头另一份关于设立弘文馆的详细章程上,指尖划过“大学士”三个字。

他心中已有初步的人选名单,除了李白,还需哪些真正务实、能掌控局面的老成学者?

李白的角色,是旗帜,是象征,但绝非真正的掌舵人。

这其中的平衡与制衡,才是他真正要下的棋。

而“侍卫统领”一职,宫禁的钥匙交予诗仙,当真万无一失?还是另有一番深意?

那柄悬在李白腰间的剑,未来会指向何方?这些疑问,如同殿内摇曳的烛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