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七百九十三章 没有人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第七百九十三章 没有人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第七百九十三章没有人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行了,朕知道了。&??零?点3t看2书1 ?3?追¤最/^?新=?章e`节{”

“此事,朕早已决定。”

“具体细节将在后续讨论。”

“现在,不要再说了!”

文武大臣与皇帝相处数月,已大致了解当今皇上的风格,对皇帝的性格,各自心中已有几分揣测。

皇帝与大臣们共处多年,怎会不了解他们的伎俩?

看到这个御史弯腰撅屁股的模样,朱祁钰心中已明白他要讲什么。

无非是想要弹劾宁阳侯陈懋,给他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不论这罪名是否合理、是否得当,总之是要给他扣上一顶帽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能找到看似成立的理由。

如此一来,便能方便皇帝惩处宁阳侯陈懋,明目张胆地削减他的奖赏,甚至更进一步,直接侵吞宁阳侯陈懋的所有家产。

到时皇帝吃肉,他们喝汤,大家都可从中获益。

朱祁钰对此早已有了定论,他的底线在此: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绝不能因无更多官职可封,就随意找个借口抹杀他人的功劳。

此时自然不能任由这位御史胡言乱语。

否则亦是一件麻烦事!

这位御史见皇帝这般态度,顿时愣住。

难道陛下没看出自己是想给陛下递刀子,好方便对付宁阳侯陈懋吗?

但如果陛下不知此事,又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难道陛下……

这位御史想到一种可能,神情犹豫,嘴唇微动片刻,终究还是什么都没说,乖乖归队。

他想提醒皇帝,放任这种地方军阀发展而不加遏制,很容易养虎为患,使地方军阀产生反叛皇帝的可能性。

确实,宁阳侯陈懋一生忠诚,除了晚年自污外,其人生经历堪称完美,不像个会的人。

但眼前摆着皇帝宝座的,天下第一人的,权力巅峰的……

谁能确定,陈懋真的不会呢?

即便他不会,那他的儿子、孙子,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想法?

陈懋已年过七旬,在古代已是高寿,能再多活一天都是赚的。?x/i?n.k?s·w+.?c?o·m\

皇帝将他的功劳转化为奖赏,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儿子和孙子身上。

宁阳侯陈懋虽堪称完美,但谁能担保他的儿子和他的孙子也能如他一般完美?

说不定这些人一时冲动,就了,历史上此类例子并不少见。

但在考虑到于谦之后,御史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从头至尾,于谦堪称权臣的典范。

一面掌控军权,一面受文臣敬仰,朝中文武百官都受他控制,唯有勋贵集团对他不满。

这样的人,一声令下,便可让整个明朝土崩瓦解!

陛下连他都能容忍,一个宁阳侯陈懋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御史选择了沉默。

旁观的文武百官目睹此景,眼神若有所思。

“当今这位陛下与相比,无论是在性格还是风格上,差距都太大了。”

“绝不能用过去对待的方式对待陛下。”

“否则的话,这位御史大人,就是前车之鉴啊。”想到这里,陆续有文武官员出列,奏报了一件又一件事。

奉天殿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呈现出君圣臣贤的景象。仿佛之前文官对皇权的挑战从未发生过一样。

时间一点点过去,早朝顺利结束,许多文武官员三五成群,急匆匆地离开。

今日早朝上提到的农庄法一事,实在太震撼了,他们需要赶紧找个合适的地方讨论如何应对。

这项改革,满朝文武,从上到下,都会受到影响,没有一个人能逃脱。

除了于谦,于谦真的很穷,他身上最值钱的东西,还是皇帝赐给他的宅子,其他就没什么了。

早朝之后,还有小会。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3{<8¥看!书o网<\ -¤÷追{¨最^*新>¤章?×a节`

农田法的规定在早朝时公布,具体的实施细节则留待小型会议中商讨。

本次小型会议,所有重量级的大臣悉数到场,一个都没有缺席。

文官首领王直。

勋贵首领张輗、张軏。

新兴武将石亨。

大明权臣,一手遮天,在皇帝面前颇受宠信的少保于谦。

礼部尚书,确立了皇帝的尊号为景泰的三朝元老胡濙。

甚至即将离开京城前往治水的徐有贞也参与了此次会议,代表言官的利益。

可以说,整个大明的顶尖人才几乎都聚集于此。

在讨论正事之前,还需要一些铺垫,能够在小型会议上提出的事项,即便是铺垫,也不是小事。

一群大臣围绕着巨大的地图,神色严肃。

于谦伸手拿起长杆,指向山外的九州之地。

“陛下,微臣此次巡查九州,遇到了许多山匪恶霸,危害一方,欺压百姓。”

“然而这些绿林劫匪,并非大患,派遣官兵即可平息。”

“真正的大患,在于瓦剌。”

“也先贼心不死,虽然主力部队撤回草原,但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劫掠山外九州。”

“这些部队全是骑兵,不与官兵正面交战,往往劫掠一处,焚烧村镇后,便迅速撤退千里,官兵追赶不及。”

“这才是真正的威胁。”

于谦的目光扫过全场,唯独对皇帝露出了一丝微笑,点头继续说道:“因此微臣判断,明年春天,瓦剌必定会再次大规模南下!劫掠九州!”

“恢复军屯制度势在必行,否则一旦战争爆发,大明该如何应对?!”

此话一出,全场大臣脸色大变。

于谦并非危言耸听。

实际上,在巡查山外九州的这一个多月里,他剿灭了二十七伙,还遭遇了三次瓦剌骑兵袭击村庄。

对付很容易解决。

于谦早有准备,随身带着官兵,还特意从京城运来了几十门大炮随军行动。

遇到,通过当地居民找到他们的据点,随后大军将其团团围住,接着炮轰三个时辰,一切便结束了。

无论是几百人的小山寨,还是几千上万人的大寨子,在朝廷正规军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轻易就能被碾压。

纵观历史,朝廷正规军之所以打不过,大多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非过于强大。

真正的麻烦并不是那些因为活不下去而落草为寇的百姓。

而是贼心不死的也先!

此贼派出的劫掠部队全部是骑兵,而且都是骑兵中的精锐。

打仗时,一个比一个灵活,从不与朝廷正规军正面交锋。

打完就跑,让官兵们无可奈何。

况且如今朝廷马军损失极其严重,元气大伤,即便追上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取胜。

于谦在这简短的会议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用自己的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

每一个字的背后,是不知多少在外九州的百姓成了冤魂,是浓厚到无法消散的血腥气息!

如果是在京城守卫战之前,于谦说出瓦刺会大规模南下之类的话,相信的人肯定不多。

毕竟许多人还沉浸在大明无敌的幻想中,从未清醒地看到大明现在的真正模样,或者他们看到了,却不肯相信。

在他们眼中,大明依然是当初那个自称天下无敌的大明,瓦刺不过是一群为大明养马的马奴罢了。

怎么可能危害到大明?又怎能攻破内三关,直接抵达京城脚下?

在他们看来,于谦是借此揽权,什么瓦刺南下攻打京城,都是胡言乱语。

直到瓦刺真的南下,真的攻破了内三关,大军逼近京城脚下。

直到这些所谓的马奴设置的大营接天连地,将整个京城包围,宛如乌云般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他们才终于恍然大悟。

于谦说得是对的!

如今的大明,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天下无敌的大明了!

这个无比强盛的王朝,终究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腐朽,逐渐衰落,日暮西山!

经历这一战,许多沉溺于梦境中的人被唤醒。

被残酷的现实、浓厚的血腥气息所逼迫,不得不睁开双眼。

如今,于谦再次开口,说来年开春时,瓦刺必定再次大规模南下。

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了。

于谦说有,那就必然有!

“这下该怎么办?”

“京城一战,我军依靠地理优势,大获全胜。”

“瓦刺在清风店遭受重创,即使如此,在野外作战中,我军胜算依然很低。”

“更何况草原贫瘠,也先这次损失惨重,手下的部落成员,熬过这个冬天,恐怕就会弹尽粮绝了。”

“他们无路可走,只能一直南下……”

一群陷入绝境的精锐悍将,会爆发出怎样的战斗力?

在场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皆是心中凛然。

这场战争一旦开始,其激烈程度绝不会逊于京城的防御战,大明军队的损失可能会比京城之战高出数倍!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于谦身上,各怀心思。

“于大人的意思,老夫明白了。”身为在座大臣中最年长的胡濙,此刻却率先开口。

他那看似昏黄的双眼里,忽然闪现出锐利的光芒。

“推行农庄法于山外九州,确实很有必要,老夫愿意支持。”

“不过老夫还有一个疑问!”

“推行农庄法于山外九州,是为了培养士兵壮丁,抵御瓦剌的大规模南侵。”

“而在奉天殿上,陛下提到的推行农庄法的区域,并不仅限于山外九州,还包括福建以及京畿地区。”

“京畿之地,老夫不便多言,敢问于大人,福建为何要实行农庄法?”

话音未落,小会议室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仿佛一群狼对峙着猛虎,胡濙那把老刀锋芒毕露!

各位大臣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于谦,无形的压力逐渐扩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