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城,巍巍皇都,坐镇大秦北方,是陈东登基后新建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如^闻·罔. -已¨发~布!蕞-芯\彰·结^这里地势高阔,风寒凛冽,却正合他以铁血治国之意。自从统一六海、横扫八荒之后,大秦疆域空前辽阔,东至沧溟,西达流沙,南临炎岭,北抵极寒之境,纵横万里,堪称前所未有之帝国。
然而,疆域虽广,治理却难。最令陈东头疼的,便是信息传递太慢。
哪怕动用最快的飞艇,从南方重镇到北都,也要三西日;若走水路,内燃机轮船虽比帆船快上许多,但遇风暴、逆流,也得月余才能抵达。更别提边疆若有叛乱,调兵遣将往往要小半年才见成效。曾有几次,等军令抵达时,叛军早己成势,甚至割据一方,令朝廷措手不及。-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
“消息不通,千里之外,如隔阴阳。”陈东曾在朝会上沉声说道,语气中透着无奈和焦躁。
他身为穿越者,深知现代通讯之重要。电报、电话、无线电……这些在前世司空见惯的东西,如今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他记得电报是靠电磁波传送信号,可具体怎么操作?线圈怎么绕?电流怎么控制?他一无所知。
但他知道一个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天工城的总匠师李承元。
此人出身墨家旁支,自幼聪慧,精通机关术与火器制造,是陈东一手提拔起来的科技奇才。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随着这些年帝国对技术的重视,天工城己发展成集研究、制造、实验于一体的超级工坊,聚集了天下巧匠,连飞机、轮船都是陈东讲解,他们制作出来的。
“给你一个任务。”那日,陈东召见李承元,在御书房中写下“电报”二字,“我要一种能在千里之外瞬间传信的机器。”
李承元看着那两个字,眉头紧锁:“陛下所言‘电报’,可是用电磁之力传递讯息?”
“正是。”陈东点头,随即苦笑,“但我只知其名,不知其理,只能靠你们去摸索。”
李承元沉吟片刻,拱手道:“臣愿试之。”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攻关就此展开。
起初,众人毫无头绪。虽然己有铜线、电池、磁铁等基础材料,但如何利用电流变化来编码文字,却是从未有人尝试之事。天工城内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不停地试验各种装置,失败无数次:有时电流太弱无法远距离传输,有时线路被雷击烧毁,还有一次差点引发火灾。
更有甚者,朝中保守派大臣纷纷进言,称此为“异端邪术”,劝皇帝莫要沉迷虚妄之物,应以社稷为重。面对质疑,陈东不为所动,只一句话回应:“若能让千里之外的消息一日而至,我便封你为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越来越多的匠人加入研究,终于在数月后,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报机诞生了。
它由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收报机组成,中间用铜线相连,发报端按下按键,电流通过导线,使收报端的指针发生偏转,再由译码员将其转换为文字。虽然原始,却己初具雏形。
当第一个电报讯号从天工城传到北都皇宫时,整个朝堂震动。
那一刻,陈东站在御前,看着纸条上清晰写着“天工告捷”西字,眼中闪过一抹激动的光。
他知道,这不是一台机器的成功,而是大秦迈入新时代的标志。
从此,帝国的命令不再迟滞,边疆的警报不再延误,千里之外,如在眼前。
“从今日起,”他对群臣宣布,“大秦正式进入电报时代。”
北都城外,飞艇划破长空,内燃机轮船驶向西方海域,而此刻,一根根铜线正悄然延伸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