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冬,开封城普降大雪,龙图阁的琉璃瓦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在月光下映出清冷的光。+看·书¢君· ′追′蕞.芯!章·踕^阁内炭火烧得正旺,宋太祖赵匡胤与枢密使赵普相对而坐,面前的案几上摆着一幅南方诸国的地形图,图上用朱笔圈出了岭南一带,正是南汉的疆域。
“刘鋹这小儿,据岭南之地,暴虐无道,朕意已决,欲兴王师问罪。” 赵匡胤指着地图,语气坚定。他自登基以来,已先后平定荆南、武平、后蜀,如今南方诸国中,除了南唐、吴越,便只剩下偏居岭南的南汉最为跋扈。
赵普放下手中的茶盏,望着地图沉吟道:“陛下圣明。南汉主刘鋹以酷刑立威,百姓苦之久矣,王师南下,必如汤泼雪。然岭南地势险要,瘴气弥漫,且南汉有象兵之险,不可不察。”
提到象兵,赵匡胤眉头微蹙。他曾听闻南汉训练大象为战骑,冲锋时势不可挡,寻常兵马难以抵御。“依爱卿之见,当如何破之?”
赵普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递与赵匡胤:“陛下请看,此乃臣派人潜入岭南,查探得的南汉布防图。臣以为,南汉虽有象兵,但其精锐皆聚于韶州、桂州一线,陛下只需派一员上将,率精兵绕过险关,直取其都城兴王府(今广州),必能一战成功。”
赵匡胤展开文书,只见图上详细标注了南汉各关隘的兵力部署,甚至连象兵的训练营地都有标记。他不禁赞叹道:“爱卿真是算无遗策!只是这统兵大将,何人可为?”
“潘美将军智勇双全,又曾参与平定后蜀,熟悉南方战事,可当此任。” 赵普毫不犹豫地答道。
“好!” 赵匡胤一拍案几,眼中精光一闪,“就令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曹彬为副,率大军南下!”
窗外风雪更紧,龙图阁内却暖意融融。君臣二人又商议了粮草调配、后勤补给等事宜,直到三更时分,才定下了平南汉的全部方略。赵普告辞时,赵匡胤亲自将他送到阁外,见他官服上落满了雪花,笑道:“爱卿如今要以半部论语定岭南了。”
赵普躬身笑道:“臣不敢居功,一切皆赖陛下天威。” 说罢,踏着积雪离去。望着他的背影,赵匡胤心中感慨万千——自陈桥兵变以来,正是这位智囊为他出谋划策,才使得大宋王朝一步步走向强盛。-暁*说_C,M-S. *已_发!布,罪^薪+蟑^結`
开宝三年九月,潘美、曹彬率领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贺州(今广西贺州)。南汉主刘鋹闻讯,急忙派都统潘寄兴、龚澄枢率三万大军驻守昭州(今广西平乐),并调来三十头战象,布下象兵阵,妄图凭借天险阻挡宋军。
这日,宋军抵达昭州城外三十里处,扎下营寨。潘美升帐议事,问道:“诸位可知南汉象兵的厉害?可有破敌之策?”
帐下一位偏将起身道:“末将听闻象兵冲锋时势不可挡,唯有强弓硬弩方可御之。”
潘美摇摇头:“不然。象性畏火,若以火箭射之,必能使其受惊乱窜,反为我用。” 说罢,他命人取来一幅画,画上正是南汉象兵的模样,“诸位请看,象兵虽猛,却需人驾驭,只要射倒象奴,大象便会失控。”
众人恍然大悟。潘美当即下令,打造火箭万支,又挑选了五百名精锐射手,组成“火箭营”,由副将杨业统领。
三日后,宋军向昭州发起进攻。南汉军队果然排出象兵阵,只见三十头大象身披铁甲,背上坐着持矛的象奴,咆哮着冲向宋军阵营。南汉士兵跟在象兵身后,呐喊助威,一时之间地动山摇。
潘美临阵不乱,待象兵冲到百步之内,猛地挥旗下令:“火箭手,放!”
顿时万箭齐发,带着熊熊火光射向象群。那些大象从未见过这等阵仗,被火箭一射,顿时惊慌失措,掉头便往回跑,反而冲乱了南汉的步兵阵型。象奴们挥舞皮鞭,却哪里控制得住?一时间人喊象嘶,南汉军队阵脚大乱。
“杀啊!” 潘美趁机挥军掩杀,宋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很快便攻破了南汉的防线。潘寄兴、龚澄枢见大势已去,弃城而逃,昭州遂告陷落。
此后,宋军一路高歌猛进,相继攻克桂州(今广西桂林)、连州(今广东连州),直逼韶州(今广东韶关)。南汉主刘鋹大惊失色,急忙派都统李承渥率六万大军驻守韶州,并调来更多的象兵,企图作最后抵抗。
潘美吸取前战经验,再次以火箭破象兵,大败李承渥。韶州失守后,南汉的门户洞开,宋军长驱直入,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兵临兴王府城下。~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
刘鋹见大势已去,竟想出一条毒计——他命人将宫中珍宝装上大船,准备逃亡海外。不料船未离岸,便被宦官乐范盗走,刘鋹无奈,只得素衣白马,开城投降。至此,割据岭南六十五年的南汉政权宣告灭亡。
潘美将刘鋹及其宗室、臣僚押解至开封。赵匡胤在崇德殿召见刘鋹,见他形容猥琐,不禁笑道:“闻卿在岭南,以毒酒杀人,今日为何自缚来降?”
,!
刘鋹面红耳赤,跪地求饶:“臣年少无知,为奸臣所惑。今蒙陛下天恩,愿为大宋一布衣,苟全性命足矣。”
赵匡胤哈哈大笑,赦免了他的死罪,封为彭城郡公。岭南之地,遂纳入大宋版图。
平定南汉后,赵匡胤论功行赏,擢升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则加封为昭文馆大学士。然而此时的赵普,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治国理政之上。
他常对人说:“昔以半部《论语》助陛下定天下,今欲以半部《论语》助陛下致太平。” 这话传到赵匡胤耳中,君臣二人相视而笑。虽然世人多以为是戏言,赵普却真的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了治国实践。
在任期间,赵普推行了一系列仁政:
其一是轻徭薄赋。他奏请赵匡胤下令,免除岭南地区历年积欠的赋税,并将田赋降至十税一,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他还鼓励开垦荒地,规定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免税,此举使得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其二是整饬吏治。赵普深知“吏治清则天下安”的道理,他亲自选拔各州县长官,要求必须是廉洁奉公之人。对于贪官污吏,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有一次,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地方任知县,因受贿被人告发,赵普毫不留情,奏请赵匡胤将其罢官流放。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吏治为之一清。
其三是以德化民。赵普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聘请名师任教,推广儒家文化。他还亲自撰写《劝农文》,鼓励百姓勤于农桑,和睦乡里。在岭南地区,他针对当地的落后习俗,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如禁止杀牛、禁止巫蛊之术等,逐渐改变了当地的风气。
一日,赵匡胤微服私访,来到开封城郊的一个村落。只见田野里农夫们辛勤耕作,村头的私塾中传来朗朗书声,一派太平景象。赵匡胤心中高兴,对陪同的赵普道:“爱卿看,这便是你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吧?”
赵普躬身道:“此皆陛下圣德所致,臣何功之有?”
赵匡胤摇摇头:“不然。若无爱卿辅佐,朕纵有治国之心,也无治国之策。你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看来,真是所言非虚啊!”
两人正说着,忽听得前方传来争吵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村民为了一堵墙的地界争执不休。赵普走上前,问明缘由,对两人说道:“《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你们都是乡里乡亲,何必为了一墙之地伤了和气?各退三尺,不就好了吗?”
两人听了,面有惭色,果然各自退让,和好如初。赵匡胤见状,更是对赵普佩服不已。
随着岁月流逝,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与日俱增。朝中大小事务,他总要先征求赵普的意见。甚至连皇位继承这样的大事,也与赵普商议。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匡胤将赵普召入宫中,屏退左右,低声道:“爱卿,朕近来常感身体不适,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江山……”
赵普不等他说完,便跪倒在地:“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然天下社稷为重,臣以为,当立皇弟光义为储君。”
赵匡胤叹了口气:“朕也有此意,只是……” 他欲言又止,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赵普明白他的心思,奏道:“陛下还记得‘金匮之盟’吗?当年杜太后临终前,曾命臣写下盟约,言陛下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廷美,廷美传于皇子德昭。此乃太后遗命,陛下当遵之。”
“金匮之盟”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时,召赵普入宫,命他写下的盟约,藏于金匮之中,故有此名。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点点头:“爱卿所言是也。只是此事关乎国本,不可轻泄。”
赵普叩首道:“臣明白。陛下放心,臣定当辅佐光义殿下,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正是由于赵普的坚持,赵匡胤最终确立了其弟赵光义的继承权,是为后来的宋太宗。这一决定虽然在日后引发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但在当时,却稳定了大宋王朝的政治局面。
然而,伴君如伴虎。随着赵普权势日盛,朝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他的声音。有人弹劾他贪赃枉法,有人指责他专权跋扈。赵匡胤虽然信任赵普,但为了平衡朝局,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
开宝六年八月,赵匡胤以“藩镇世袭,货赂公行”为由,免去了赵普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出知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赵普接到任命,毫无怨言,坦然赴任。临行前,赵匡胤亲自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道:“爱卿暂且外放,待朝堂安定,朕再召你回来。”
赵普叩首道:“臣遵旨。陛下保重龙体,臣在地方,亦当为陛下分忧。”
望着赵普远去的背影,赵匡胤心中百感交集。这位跟随他多年的谋士,虽然有时专断,但对大宋的忠心却是毋庸置疑的。他知道,赵普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了,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却将永远流传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普虽然离开了中枢,但他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却深深影响了大宋王朝。此后的宋朝皇帝,大多遵循“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儒学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
而赵普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贤相”着称的名臣。他虽然读书不多,却能将《论语》中的智慧灵活运用于治国实践,开创了“以儒术致太平”的先河。正如后世所评价的:“赵普以半部论语定天下,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功不在周公、孔子之下。”
当潘美从岭南凯旋时,带回了南汉府库中的无数珍宝,赵匡胤却只是淡淡一笑,对左右道:“朕所求者,非珠玉也,乃天下太平耳。有赵普这样的贤臣辅佐,何愁天下不治?”
是的,大宋王朝的基业,不仅是靠武力打下来的,更是靠文治守下来的。从赵普献策平南汉,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王朝的治国理念已然确立——以仁政治国,以儒术化民,这或许就是大宋王朝能够延续三百年的根本原因吧。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龙图阁的飞檐上时,赵匡胤再次翻开了《论语》,读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时,不禁会心一笑。他知道,赵普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治国思想,却如同北极星一般,指引着大宋王朝前行的方向。而那半部论语中蕴含的智慧,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滋养着这个新生的王朝,使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