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正午。`墈`书·屋+ -免!废+岳′犊/
烈日炙烤着干裂的大地,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滴雨水。护城河水位持续下降,露出了河床。城中百姓排着长队,在稀少的水井前等待取水。
"又涨价了!"一位老妇人看着水贩子标出的新价格,不禁叹息。"这样下去,我们小老百姓可怎么活啊?"
"听说京郊已经有蝗虫了。"旁边一位中年男子低声道。"若是蝗灾再来,今年的收成..."
"别说了!"老妇人打断他。"大家都不容易。只能祈求老天爷快点下雨了。"
城中各处,百姓们自发组织祈雨活动。有的在家中摆供,有的在寺庙烧香,有的甚至在街头巷尾摆起简易祭坛,跪地祈祷。
顺天府衙门前,一群农民代表正在请愿。
"大人,求您救救我们吧!"一位老农跪在地上,声音哽咽。"我们村的田地都龟裂了,庄稼快死光了。更可怕的是,已经发现蝗虫了!"
顺天府尹张鹤鸣面色凝重:"诸位乡亲请起。朝廷已经在全力应对旱情和蝗灾。我已经派人组织扑蝗队,也在想办法调水救旱。请大家再坚持一下。"
"大人,坚持不了了啊!"老农痛哭道。"再这样下去,我们全村都要饿死了!"
张鹤鸣叹了口气:"我理解大家的困境。这样吧,我立刻上报朝廷,请求拨发赈灾粮。!d,a′k!a~i\t?a~.\c-o?m¨同时,府衙会开仓减价出售一批粮食,缓解燃眉之急。"
农民们这才稍稍安心,陆续散去。
张鹤鸣回到内室,对幕僚道:"立刻草拟奏折,向朝廷汇报旱情和蝗灾最新情况。务必如实描述,不得隐瞒!"
"大人,这..."幕僚犹豫道。"若描述得太严重,恐怕..."
"什么恐怕不恐怕的!"张鹤鸣厉声道。"事实就是如此严重!若不及时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紫禁城,御书房。
崇祯面色阴沉,手中握着顺天府刚送来的奏折。奏折详细描述了京畿地区旱情和蝗灾的最新情况:干旱持续恶化,土地龟裂如蛛网,部分地区蝗虫已开始啃食夏粮幼苗。民怨渐起,粮价蠢蠢欲动。
就在这时,系统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天谴值】持续攀升。当前值:28/100。"
"警告:天谴升级——严重干旱+小范围蝗灾蔓延!"
崇祯心头一紧,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既要震慑宵小,又要获取钱粮,更要争取民心以应对天谴!
"王承恩!"他突然喊道。
"奴才在!"王承恩连忙跑进来。
"传朕旨意,召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钦天监官员,即刻来御书房议事!"
"是,陛下!"
不一会儿,大臣们陆续到齐。′0?0¨暁`税`网^ -已?发-布?蕞_鑫+蟑+劫\崇祯环视众人,沉声道:"诸位爱卿,京畿旱情和蝗灾日益严重,民生艰难,朕心忧虑。有何良策,可解当前之急?"
户部尚书毕自严率先出列:"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开仓赈灾,平抑粮价,安定民心。"
"粮从何来?银从何出?"崇祯反问。
毕自严一时语塞:"这...国库确实空虚,但事关民生,臣以为可以动用内帑..."
"内帑也早已空虚。"崇祯打断他。"魏忠贤当政时,早已搜刮一空。"
殿内一片沉默。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崇祯环视众人:"诸位可有其他良策?"
钦天监官员徐光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之急,除了实际救灾措施外,更要安定民心。百姓们已经开始自发祈雨,若陛下能亲自主持祭天祈雨大典,必能凝聚人心,安定民意。"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徐爱卿所言极是。"他沉吟片刻,做出决断:"就这么办!朕将亲自在天坛举行盛大的祭天祈雨大典,为民祈雨,感召上天!"
众臣纷纷附和:"陛下圣明!"
崇祯继续道:"徐光祚,朕命你负责组织钦天监官员观测天象,挑选吉日良辰,务必确保祭天大典万无一失!"
徐光祚恭敬地领命:"臣遵旨!"
"另外,"崇祯转向兵部尚书王洽,"王爱卿,朕命你调动京营部分兵力,拱卫京畿,以防不测。这旱灾蝗灾,民心浮动,难保不会有宵小趁机作乱。"
王洽心中一惊,但表面恭敬地应道:"臣遵旨!"
崇祯最后环视众人:"诸位爱卿,此次祭天大典,关系重大。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退朝!"
大臣们退下后,崇祯单独留下了徐光祚。
"徐爱卿,"崇祯直视他的眼睛,"你觉得多久能选出吉日?"
徐光祚思索片刻:"回陛下,按照惯例,需要观测天象,推算吉凶,至少需要七日。"
"七日..."崇祯点点头。"很好。朕给你七日时间,务必选出最佳的祭天日期。"
徐光祚敏锐地察觉到皇帝话中有话,小心翼翼地问:"陛下可有特别的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意味深长地说:"朕只有一个要求:确保祭天大典能够成功,为民祈得甘霖。"
徐光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臣明白了。臣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待徐光祚退下后,崇祯立刻召来方正化。
"方正化,"崇祯压低声音,"立刻派人联络秦翼明,告知他祭天大典的事。就说七日后,朕将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那将是他们'进京面圣'并'协助护驾'的最佳时机。"
方正化恭敬地应道:"奴婢遵命。"
"另外,"崇祯继续道,"加紧对崔呈秀案的推进。朕要在祭天大典前,将崔呈秀彻底拿下!"
"陛下英明!"方正化赞叹道。"奴婢这就去安排。"
方正化退下后,崇祯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干旱的京城,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七天...七天后,就是朕的命运转折点!"
与此同时,徐光祚回到钦天监,立刻召集手下官员,开始观测天象,推算吉日。
"大人,"一名年轻官员小声问道,"皇上为何如此急切地要举行祭天大典?按理说,祭天是国之大事,需要精心准备,不应匆忙行事..."
徐光祚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以为皇上真的只是为了祈雨?"
年轻官员一愣:"难道不是吗?"
徐光祚摇摇头,压低声音:"皇上年轻,但手段非凡。这祭天大典,恐怕另有深意。"
"大人是说..."
"我什么都没说。"徐光祚打断他。"我们只需按皇上的旨意,选出七日后的吉日良辰即可。至于其他,不是我们该过问的。"
年轻官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再多言。
徐光祚望向天空,心中暗暗思忖:"皇上啊皇上,你到底在谋划什么?这祭天大典,恐怕不简单啊..."
喜欢魂穿崇祯:我激活暴君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