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商船能够开动起来,那就是白银之河在流淌。/x·1·9?9-t^x′t+.+c,o_m¨郑家军的大小将领都会感激你的。这正是提升你在军中威望的大好时刻。”
“若用商船和商路,离不开你泰伯的支持。他作为户官,掌握这我军的对内和对外贸易,许多商路和客源他都知之甚详。
有空可以多去他哪里逛逛。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们目前尚有大大小小的商船二千二百余艘,800料以下中小型商船占约三分之二,800料到1200料的大型商船有325艘,1200料以上的商船有117艘。
这些都是你父王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我们延平王府一半的家底都在这些商船上。
你要是用商船,100艘以下的可以直接调用,100艘以上的,直接找你父王请示。”
郑锦心中的震惊无法言表,只想爆个粗口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二千两百余艘商船,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这么庞大的一支船队,这在十七世纪应该是拥有最多商船的政权了吧。
即便是有这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这个时代拥有的商船也不过是一万六千艘。
二千二百余艘这真的堪比西欧一个国家的商船了。`x~q?u·k?a_n.s.h¢u*w-u/.-c?o′m!
郑锦很是好奇,郑成功是用了什么手段,才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就积累下如此庞大的家底,二千余艘商船,这还没有计算二十余镇水师的战船呢?即便是日夜打造,也无法打造如此之多的商船和战船吧?
这个年代,造船技术再高超,打造一艘商船最少也得两三个月吧,一些大型的商船花费半年时间都不稀奇。
二千余艘商船,这造船厂就是再给力,打造速度再快,这要打造估计也得三四十年吧。
看来仅仅通过造船厂是无法积累出如此庞大的商船的。
大航海时代的商船几乎都客串过海盗船。
作为拥有战船的郑家军,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就积累出如此庞大的商船,其商船的来历不可而知了。
原始资本的积累总是充满血腥的。
郑锦仿佛已经看到这些商船之上哀嚎的冤魂,一股股浓厚的血腥之气。
仅仅从这商船的数量上,就可以看的出来,这个年代,出海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高风险、高利润、高回报,也是高死亡。
郑锦添了添有些干涸的嘴唇,这郑家军的家底如此之厚,为何会在两年后被伪清打得节节败退呢?这些商船最后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些商船有一大半归海上五商管理,这海上五商基本都掌握在你泰伯手中。^白¨马+书^院~ `最\新-章~节-更?新+快¢这些商船现在都有些尾大不掉了。你要有这个心里准备。”见到郑锦有些兴奋的样子,董酉姑忙泼了一盆冷水过来。
郑锦一愣,掌握在郑泰手里?那跟脱管了有什么区别,这些商船岂不是都被郑泰把控住了,难怪不见这些商船的影子,原来都被郑泰一家当成投名状卖给了伪清了,换取了伪清的一侯一伯。
高兴的有点太早了。
郑锦泯了一口茶,问道:“我们掌握的商船还有多少艘?总不能都被泰伯把持了吧?泰伯把持的商船是以什么型号的为主?”
董酉姑赞赏的看了看郑锦,道:“当初你父王虽然很信任你泰伯,认为他是郑家人,可依为心腹,但也不会将全部的家底就交给他来掌管。
相对的制衡还是有的。你泰伯掌握的一千五百余艘商船中,多是500料以下、船龄超过十五年的老船。
船龄在十年以下的,且800料以上的大型商船,还有500余艘中型商船被分为五支船队,分别交由郑三泊、李宁海、赵义、钱志超、马豹等五个老人掌管。
这五支船队的船长,也大都是你父王、你祖父培养的家生子,最是可靠。”
郑锦感到有些无语了,他基本是再无知,也知道在海中泡了十五年的商船是什么样的,估计都快要报废了吧。即便是维护的再好,估计也难进行远洋了。
有点白担心了。
郑锦问道:“父王英明啊。那这五支船队现在在哪里?”
董酉姑道:“有一支在东山岛,一支在南澳岛,其他三支的去向,你要问你父王了。你若想用这些船队,要经过你父王的同意。”
郑锦点点头,道:“当然当然,凡事多请示、多汇报。”
董酉姑道:“商船之事,你父王估计也会让你试探一下你泰伯,毕竟还有一千五百余艘商船控制在他手中,若不能够拿回,那王府的损失就很大了。
你可借此良机试探一番。那些商船都是你父王留给你们兄弟的,可不能被人霸占了。”
郑锦叹口气道:“难怪泰伯如此财大气粗,难怪泰伯可以如此趾高气扬,敢联合袭叔威逼父王筹建八个军镇。也难怪泰伯可以面不改色的直接拿出两万人三个月的军饷和粮草。
仅仅这一千五百艘商船夹带的私货,都能够让他赚的盆满钵满的了。”
董酉姑不由哂笑道:“何止如此。你泰伯的家底要比你想象的还要深厚,除了郑家的商船外,他还有大概五百多艘私船。这些私船每年也能给他带来三四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郑锦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么算来,泰伯岂不是每年都有七八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董酉姑道:“只多不少,不然他岂能有胆量挑战你父王的地位呢。只是最近两三年,因为货源的原因,一些商船已经停运,停泊在各个码头上,你泰伯的收入也因此减少很多。
若不是银子收入少了,他怎么能够联合其他提督、镇将谋划建立军镇呢?”
万事还是围着银子在转悠啊。
郑锦想了想,问道:“除了泰伯,其他人还有多少私船?”
董酉姑将一本账册拿出来,道:“你问到关键之处了。我们郑家军以海贸起家,又控制沿海航线几十年,最不缺少的就是商船。
你袭叔也有三百多艘商船,军中的五位提督、众多军镇的镇将,基本上每人多则五六十艘,少则十几艘。
仅仅我们郑家军众多将军汇总一下,三千多艘商船还是有的。
若再加上闽浙一带豪绅大大小小的商船,每年行驶在东海之上的大大小小商船不下万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