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47章 失落的锰矿

第147章 失落的锰矿

上一回我们说到,德军在基辅城下,发动了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有效反击,但最终仍在苏军压倒性的力量和乌克兰严酷的寒冬面前,迎来了决定性的失败。~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然而,战争的齿轮,并不会因为严冬的到来而停歇。在乌克兰的南部,第聂伯河下游那个巨大的弯曲部,德军还顽固地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突出部。这里,不仅是他们稳定整个南方战线的最后一个战略支撑点,更蕴藏着对第三帝国战争机器而言,如同血液般宝贵的矿产资源。一场旨在拔掉这颗“钉子”的、惨烈的战役,即将打响。

时间:1944年1月 – 2月

目标:消灭德军在第聂伯河弯曲部的突出部,切断其重要矿产资源

在进入这场战役的血与火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双方为何要在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冬,为了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突出部,投入数十万大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答案,就埋藏在这片土地之下。

首先,是无可替代的资源。

这个被称为“尼科波尔突出部”的区域,其核心,是两大战略要地:尼科波尔和克里沃罗格。克里沃罗格,是苏联最重要的铁矿产区之一。而尼科波尔,则拥有着当时世界上储量最大、品质最高的锰矿。锰,是生产高强度特种钢,尤其是生产坦克和火炮所必须的装甲钢时,不可或缺的合金元素。在整个战争期间,尼科波尔的锰矿产量,几乎占据了德国高质量锰矿供应的绝大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军的每一辆“虎”式、“豹”式坦克厚重的装甲板里,都流淌着来自尼科波尔的“血液”。一旦失去这里,德国的钢铁工业,尤其是军火工业,将立刻面临“贫血”的危机。

其次,是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

在1943年秋冬的第聂伯河战役之后,苏军虽然在北翼和中段,都成功地渡过了第聂伯河,但在南翼,德军却凭借这个突出部,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死死地钉在第聂伯河的东岸(南岸)。这个突出部,不仅严重威胁着苏军南下解放克里米亚的侧翼安全,更是德军整个南方战线,最后一个可以依托的、有一定纵深的战略支撑点。如果这里失守,德军在整个乌克兰南部的防线,将彻底失去依托,面临全线崩溃的危险。,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

正因如此,希特勒对他的将军们,下达了斩钉截铁的死命令:“尼科波尔,绝对不能丢!” 他一再地否决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关于主动收缩防线、撤出突出部的合理建议。

为了执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军在这里,集结了他们最后的预备队。主力,是由卡尔-阿道夫·霍利特将军指挥的、经过重建的第6集团军(这是一个新的番号,与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歼的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并非同一支部队),配属了若干个装甲师和党卫军师的残部,总兵力约35万人。他们在突出部的外围,构筑了多道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准备在此与苏军决一死战。

而在他们对面,苏联最高统帅部,则集结了更为庞大的兵力。由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由费奥多尔·托尔布欣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这个突出部,形成了巨大的钳形包围态势。苏军的总兵力,达到了近70万人(注:早期投入兵力,后期增援后总数接近120万),拥有超过2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近2万门各型火炮。

苏军的战略意图,清晰而明确:拔掉这颗钉子,肃清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威胁,彻底摧毁德军的南翼防线,为春季解放整个乌克兰,扫清最后的障碍。

一场围绕着铁矿和锰矿的、严冬里的绞肉机之战,即将启动。

第一阶段.正面突击与“碰壁”(1月10日–1月20日)

1月10日,在一阵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突出部的正面,率先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苏军的步兵集团,在刺骨的寒风中,向着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发起了冲击。然而,战斗从一开始,就进行得异常艰难。德军在这里,经营已久,他们精心布设了密集的、纵横交错的雷区,以及由地堡和堑壕组成的、相互支援的机枪火力网。

苏军的步兵,在开阔的、被白雪覆盖的平原上,成了德军机枪手和炮兵的绝佳靶子。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德军第6集团军,也展现出了顽强的防御韧性。/k?a*n^s`h-u_y.e~.¢c*o?m_他们依托坚固的纵深阵地,不断地发动小规模的反击。德军第17装甲师和第302步兵师的残部,像消防队一样,在防线上来回奔波,哪里有缺口,就立刻扑上去,用反击将苏军再打回去。

在进攻的第一周,苏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除了在几个次要地段,艰难地向前推进了10到15公里之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初期的失利,让前线的苏军指挥官——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德军如此坚固的防御,单纯的正面平推,是行不通的。在一场紧急召开的前线联席会议上,他们决定,必须改变战术,将“全面开花”,转为“重点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阶段.克里沃罗格方向的致命一击(1月21日–2月5日)

经过短暂的调整和重新部署,苏军将他们真正的“杀手锏”,亮了出来。

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将方面军中最精锐的装甲力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4近卫机械化军,秘密地集中到了突出部的北翼。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与德军在防线上进行拉锯,而是要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从北面,狠狠地切入德军防线的侧后方,直取重要的工业城市——克里沃罗格。

其战术意图非常明确:一旦占领克里沃罗格,就等于切断了其与南面尼科波尔之间的联系,从而将整个突出部内的德军主力,分割包围。

1月25日拂晓,在克里沃罗格方向,苏军的炮火,再次发出怒吼。紧接着,数百辆t-34坦克,在坚硬的冻土上,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德军防御相对薄弱的侧翼,楔入进去。

德军的防线,被这记突如其来的重拳,打得晕头转向。曼施坦因紧急将手中最后的机动预备队——第23装甲师,火速调往克里沃罗格方向,试图堵住这个巨大的缺口。甚至连正在其他地区休整的党卫军“维京”师的一部分,也被紧急派来增援。

然而,德军的这些零星增援,在苏军强大的装甲洪流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围绕着克里沃罗格的外围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苏军的坦克部队,与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反复地进行着冲锋与反冲锋。苏军的工兵部队,则在刺骨的冰雪之中,冒着炮火,搭建浮桥,以保障后续的坦克和重炮,能够顺利地渡过沿途的河流。

最终,苏军凭借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成功地攻占了克里沃罗格外围所有的制高点。城内的德军,被迫放弃外围阵地,将防线,全部压缩到了市区之内,准备进行最后的巷战。

第三阶段.尼科波尔侧翼的瓦解(2月上旬)

克里沃罗格方向的成功突破,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突出部南段,坚守在尼科波尔地区的德军部队,突然发现,他们的后路和补给线,已经被从北面杀来的苏军,彻底切断了。他们,已经陷入了南北夹击的绝境之中。

由崔可夫将军(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指挥的苏军第8近卫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趁势加大了从正面和南翼的进攻压力。

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霍利特将军,心急如焚。他再次向南方集团军群总部,发出了紧急撤退的请求。这一次,连远在“狼穴”的希特勒,在面对地图上那个即将被合拢的包围圈时,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失败已不可避免。在一度拒绝之后,他最终,默许了霍利特的“有限撤退”请求。

然而,对于被围的德军而言,这个批准,已经来得太晚了。

2.8,苏军的突击部队,已经攻入了克里沃罗格的市区。经过两天的激烈巷战,到2月10日前后,德军被迫放弃了克里沃罗格全城。北面的这把“钳子”,已经死死地夹住了。

第四阶段.尼科波尔的陷落与德军的溃退(2月10日–2月17日)

随着克里沃罗格的失守,对尼科波尔的最后一击,开始了。

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正面发起了总攻。而马利诺夫斯基的坦克集团,则从北侧,完成了对尼科波尔的战术包围。

苏军的炮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据统计,在主攻地段,苏军平均每一百米的战线上,就部署了超过30门火炮。整个德军阵地,完全被笼罩在了一片火海之中。

城内的德军,知道自己已无生路,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抵抗。他们决心,尽可能地拖延时间,以便在撤退前,对这里的矿区,进行彻底的破坏。德军的工兵部队,开始大规模地炸毁矿区的采矿设备、铁路和桥梁。滚滚的浓烟,从矿井中升起,笼罩了整个城市。

2月15日,苏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突入了尼科波尔的市中心。激烈的巷战,持续了两日。

到2月17日,尼科波尔全境,被苏军完全控制。德军第6集团军的残部,在丢弃了所有的重装备之后,向着第聂伯河西岸,仓皇溃退。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以苏军的完胜,而告结束。

在战果上,苏军成功收复了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这两座极其重要的工业和资源城市。德军第6集团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3万余人阵亡、失踪或被俘。苏军还缴获了德军来不及带走的大批物资、车辆和火炮。虽然,尼科波尔的矿区设施,大部分都被德军在撤退前炸毁,但对于德国而言,他们永久地失去了这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地。

在战略意义上,这场胜利,彻底拔掉了德军在第聂伯河南岸的最后一个支撑点。德军的南翼防线,完全失去了依托,门户大开。更重要的是,驻守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德军第17集团军,其与大陆的陆上联系,被进一步切断,彻底成了一支孤军,其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的胜利,为苏军在1944年春季,发动解放整个克里米亚的战役,创造了完美的战略条件。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的指挥官,也展现了不同的命运。

苏军的马利诺夫斯基将军,因其坚决主张集中装甲力量,对克里沃罗格实施致命一击的灵活指挥,而备受赞誉。在战役结束后不久,他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授予了苏联元帅的军衔。他的搭档,托尔布欣将军,则以其稳健的推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在战后,同样获得了“苏联英雄”的最高荣誉。

而德军第6集团军的司令霍利特将军,则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夹在希特勒“死守不退”的疯狂命令和前线补给中断、兵力枯竭的残酷现实之间,左右为难。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组织了顽强的防御,但在战后,他依然被一些军事史家,批评为“未尽全力防御”,成为了替罪羊。

这场战役,是苏军指挥艺术日益成熟的又一个明证。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将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与灵活巧妙的战术机动,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