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持续了四天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巨头就第二战场、德国命运、波兰疆界和联合国构想等一系列核心议题,所进行的那些充满了智慧、交易、理想与冷酷的规划。`狐^恋¨蚊,穴\ ~蕞.歆*漳`节*更!鑫!快^现在,我们为这场20世纪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德黑兰会议,可以说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一座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它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仅次于一年多以后,那场真正为冷战拉开序幕的雅尔塔会议。当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巨头,在1943年12月初,各自乘坐专机和专列离开这座伊朗古城时,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份份会议纪要和共同宣言,更是对未来世界格局的一份清晰蓝图和心照不宣的默契。
对于轴心国德国和日本来说,在德黑兰会议之后,他们的失败,已经不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纯粹是一个“何时”的时间问题。而对于同盟国的这三位巨头来说,德黑兰,则是一场重新洗牌的巨大牌局。在这场牌局中,有人满载而归,有人拿到了想要的筹码,也有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手中牌面日益缩水的现实。
现在,就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这场牌局的最终赢家、代价,以及它为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留下了怎样深远的遗产。
苏联:毋庸置疑的最大赢家
如果说德黑兰会议是一场盛宴,那么斯大林无疑是吃得最尽兴、也最满意的那一位。他几乎拿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甚至还得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甜点”。可以说,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是毋庸置疑的最大赢家。
首先,他得到了他苦等三年的“西线承诺”。 这是他此行的核心目标,也是苏联人民用数千万人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最迫切的需求。美国和英国,在这次会议上,终于白纸黑字、无可反驳地,正式同意了在1944年春夏之际,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意味着,希特勒将被迫从东线,抽调数十万精锐部队去应对西线的登陆,这将极大地、决定性地减轻苏联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个承诺,对于斯大林而言,比任何领土和利益,都更为关键。
其次,他在东欧的战略布局,获得了西方巨头的默许。 德黑兰会议上,关于波兰边界按“寇松线”东移的方案,基本被确定了下来。,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这实际上,就等于罗斯福和丘吉尔,默认了苏联在1939年吞并波兰东部领土的既成事实。丘吉尔甚至主动提出,让波兰向西去“吃掉”德国的土地作为补偿,这正中斯大林的下怀。如此一来,苏联不仅保住了自己想要的土地,还通过削弱德国、控制波兰,成功地在自己的西部边境,建立起了一个宽阔而稳固的战略安全缓冲区。这个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国沙皇都梦寐以求的战略纵深,终于在斯大林的手中,得以实现。
再次,他在远东的利益,也得到了初步的满足。 通过“对日作战”这张王牌,斯大林成功地从罗斯福那里,获得了关于南库页岛、整个千岛群岛,以及中国大连、旅顺等港口权益的初步承诺。虽然这些交易,在当时还停留在秘密谅解的层面,但它为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将这些利益正式写入秘密协定,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斯大林,兵不血刃地,为苏联在战后成为一个太平洋大国,铺平了道路。
最后,他在未来联合国中的核心地位,也得到了确认。 罗斯福提出的“四个警察”主导国际安全的构想,让斯大林非常满意。这意味着,战后的苏联,将不再是过去那个被西方世界孤立和敌视的“异类”,而是将作为世界新秩序的奠基者和核心成员之一,拥有对国际事务的巨大影响力和“一票否决权”。
简而言之,斯大林来到德黑兰的时候,他最大的期望,可能只是想拿到一张关于“第二战场”的、不会再被拖延的“期票”。结果,他不仅成功兑现了这张期票,还顺便把波兰的版图、远东的利益和在联合国的地位,这三颗极具战略价值的种子,一起播种了下去。
当他乘坐专列,缓缓驶离德黑兰,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他那张一向不苟言笑的脸上,想必是露出了真正满意的笑容。他心里非常清楚:战后的东欧,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已近在眼前。
美国:未来的“老板”(但也要承担最多的责任)
如果说斯大林是德黑兰会议上最大的“实利”获得者,那么罗斯福领导的美国,则是最大的“势利”赢家。他所获得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土地,而是对未来整个世界格局的主导权。\求.书\帮/ `罪*欣~蟑′截^埂_薪/筷\
罗斯福的收获,同样是极其丰厚的:
第一,他成功地将苏联,牢牢地捆绑在了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之中。 他让斯大林认可了联合国的雏形,以及“四大国”共治的框架。这对于避免战后世界重回各国各自为政、纷争不断的旧秩序,至关重要。通过这个框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国家,其全球领导地位,也得到了法理上的确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他获得了苏联对日作战的宝贵承诺。 虽然这个承诺附带了诸多条件,但斯大林的亲口表态,让罗斯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意味着,在欧洲战事结束后,美国将不必独自面对日本的“本土决战”,苏联红军的百万雄师,将极大地分担美军的压力,从而挽救无数美国年轻人的生命。
第三,他成功地在美、英、苏三巨头之间,扮演了“调停者”和“仲裁者”的角色。 在德黑兰,罗斯福多次巧妙地绕开丘吉尔,与斯大林进行私下会晤,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私人互信”。他既满足了斯大林在第二战场上的核心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丘吉尔对大英帝国利益的担忧。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将英、苏这两个利益诉求截然不同的国家,都纳入了由他主导的战略轨道之中。
第四,他终于将多次被推迟的诺曼底登陆计划,以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彻底定了下来。 这不仅履行了他对斯大林的承诺,也向美国国内的民众表明:美国,才是领导整个盟军,打赢欧洲战争的核心力量。
当然,巨大的收获,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代价。罗斯福非常清楚,在这场世界性的大博弈里,美国将来得挑最重的担子。
军事上,美国将要承担横渡英吉利海峡,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风险最高的两栖登陆作战的绝大部分领导责任和物资供应。
经济上,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也需要美国用马歇尔计划那样的巨大投入,来进行重建。
政治上,美国在未来,也不得不亲自去处理,因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和潜在冲突。
但对于罗斯福而言,在这一刻,所有的代价,都是值得的。他的心态很明确:“只要能够联合所有的力量,快速地打赢轴心国,那么,美国,就能够在战后的世界,主导全球新秩序的建立。”
英国:最“憋屈”的赢家
如果要给三巨头在德黑兰的“会议满意度”,排一个名次,那么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无疑是最“憋屈”的那一个。他虽然也坐在胜利者的席位上,但那种感觉,更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眼睁睁地看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主菜,被别人分走了一大半。
他本来是想:
将他心心念念的“地中海战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让盟军的优先攻击方向,放在南欧和巴尔干。
在波兰问题上,为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争取到一个更有利的方案,以维护英国的道义和声望。
继续维持英国在地中海、中东乃至全球的传统影响力和殖民帝国利益。
结果却是:
“诺曼底登陆”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既定方针,他那套关于巴尔干“软肋”的理论,被罗斯福和斯大林,联手直接否决。
波兰问题,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意愿来划分的。他虽然做了一些象征性的抗辩,但在苏联红军强大的军事现实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
在整个会议的决策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英国的力量,正在被逐渐地边缘化,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美国的“配角”来看待。
丘吉尔的处境,是尴尬而痛苦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无论是美国的工业实力,还是苏联的人力物力,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在德黑兰的谈判桌上,他必须在“维护大英帝国的最后尊严”和“维系同盟国的团结合作”这两个目标之间,做出极其痛苦的平衡。
所以,我们在历史照片上,看到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虽然依旧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苦涩和无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英国,已经无法再独自左右世界的命运了。”
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用一个极为生动,也极为辛酸的比喻,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他说:
“在德黑兰,我发现,自己仿佛是坐在一头巨大的俄国北极熊和一头强壮的美国野牛之间。而我,只不过是一头可怜的、小小的英国毛驴。”
这个比喻,精准地道出了当时世界权力格局的真相。
那么,对于在德黑兰会议上“缺席”的中国呢?
国际政治,就是如此的残酷。当丘吉尔,这位老牌帝国的首相,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小毛驴”时,那么,当时国力孱弱、积贫积弱的中国,其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德黑兰会议的结果,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可以说是好坏参半。
好的一面是,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被最终确定,以及苏联承诺在战后对日作战,法西斯轴心国的总崩溃,已经指日可待。这意味着,日本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已经苦苦支撑了多年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好消息。
而坏的一面,则是悲哀的现实。 中国,这个名义上的“四强”之一,这个在东方战场上,独自抵抗了日本侵略者多年的主要战胜国,却并不知道,就在德黑兰的密室里,关乎自己国家领土和主权的重大利益,已经成为了三巨头之间,为了换取各自战略目标,而可以被讨价还价的筹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一种胜利者的悲哀。它深刻地说明,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够让别人不敢轻视的综合国力,那么,即便你付出了再多的牺牲,做出了再大的贡献,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你也很难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话语权。
德黑兰会议的成果,是全面而深刻的。
在军事上,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统一了盟军的全球战略步调,确定了东西夹击、彻底摧毁纳粹德国的作战方案,极大地加速了法西斯轴心的灭亡。
在政治上,它为许多重要的战后安排,提供了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雏形和框架,比如联合国的组织构想、德国和波兰的疆域调整等等。
正如会议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所言,三巨头“以希望和决心而来,到以朋友的身份离开”。虽然,这些战时盟友之间的“朋友”关系,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很快就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而迅速淡化,并最终演变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德黑兰会议,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和塑造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战后世界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关键性贡献。它既是反法西斯联盟团结合作的最高峰,也成为了我们理解二战后半程,乃至整个冷战初期国际关系走向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没有德黑兰会议所达成的这些成果,二战的结束,和战后和平秩序的建立,或许,都将走上一条更为曲折和漫长的道路。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