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 > 第248章 四大才子

第248章 四大才子

三个月后,夏末的长安城,蝉鸣声渐渐稀疏,但整个都城却比盛夏时节更加热闹。?x,w!q¢x^s,.!c,o`m\

三个月前颁布的《求贤令》终于迎来了考试的日子,各州郡的学子们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中一展才华。

清晨的江州考场外,数百名考生已经排起了长队。

衙役们手持水火棍维持秩序,不时呵斥着想要插队的人。人群中,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瘦,眼神却炯炯有神。

"这位兄台,在下崔浩,不知如何称呼?"青衫男子向身旁一位穿着朴素的书生拱手。

"在下王导,字茂弘。"书生回礼道,他看上去二十出头,虽然衣着简朴,但谈吐不凡。

两人正交谈间,考场大门缓缓打开。衙役高声宣布:"所有考生按号入座,不得喧哗!一经发现舞弊,立即取消资格!"

考场内,数百张案几整齐排列。每张案几上都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份密封的试卷。崔浩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轻轻拆开试卷,只见第一道题目赫然是:

"论治国之道,当以何者为先?"

崔浩略一沉思,提笔写道:"治国之道,首在安民。,2?0¢2!3!t*x·t,.+c/o?m¢民安则国固,民富则国强..."

与此同时,在岳州考场,一位名叫张居正的考生正奋笔疾书。他约莫二十八九岁,眉宇间透着沉稳。面对论变法之利弊的题目,他写道:

"法不可不变,亦不可轻变。变之过急则民不堪命,不变则国难图强..."

南云郡的考场上,王安石正在解答论钱粮赋税一题。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笔走龙蛇:

"赋税之道,当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重敛则民困,轻赋则国弱,故当量入为出..."

一个月后,各州郡的试卷全部汇集到长安。萧何、张良亲自带领数十名官员日夜批阅。最终,崔浩、张居正、王安石和王导四人脱颖而出。

"这个崔浩不简单,"萧何捋着胡须道,"其治国方略条理分明,尤其对边疆治理见解独到。"

张良点头:"张居正和王安石也各有千秋。倒是这个王导,虽然文章不如前三者华丽,但他提出的以夷制夷之策,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七日后,四人在御林军的护送下抵达长安。皇城正殿上,宁晨端坐龙椅,打量着殿下的四位年轻人。*x~z?h+a-i!s+h,u!.~c¨o_m-

宁晨和颜悦色道,"寡人听说你们四人皆是难得之才,今日特设殿试,想亲眼见识见识。"

张良上前一步:"请四位才子听题。第一题:若你为一郡太守,遇大旱之年,当如何应对?"

崔浩率先作答:"臣当先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其次减免赋税,与民休息;再兴修水利,以防来年..."

张居正补充道:"臣还会组织富户捐粮,以工代赈,修建道路桥梁..."

王安石则提出:"臣会请求朝廷准许以盐引换粮,同时严惩囤积居奇者..."

王导的回答最为特别:"臣会联络邻近郡县,互通有无。若仍不足,可向商人借贷,以未来税收为抵..."

宁晨暗自点头,这四人果然名不虚传。他示意萧何继续出题。

殿试持续了整整一日。日落时分,宁晨终于宣布结果:

"王安石为状元,授江州太守;张居正为榜眼,授岳州太守;崔浩为探花,授燕城太守。王导虽位列第四,但见解独到,特授南云郡守。"

萧何有些担忧地上前:"大王,四人皆年轻,一上来就任太守,是否..."

宁晨笑道:"萧大人放心,寡人的眼光不会错。给他们半年时间,必见成效。"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手捧两份军报快步走入:"报!前线紧急军情!"

宁晨接过军报,先拆开第一封。他快速浏览后,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韩信来信说,杨业将军威猛异常。在我军与秦军大战时,他率领杨家将成功抵挡住了关羽、赵云的偷袭,使秦军大败。"

张良接过信件细看,补充道:"信中还说,南郑城防依旧稳固。嬴政手下的管仲确实是个大才,单凭一己之力就保证了秦军的粮草军械供应充足。"

萧何皱眉道:"荀彧那边粮草供应不及,还要分兵与朱元璋合攻赵匡胤...这..."

宁晨继续读道:"司马懿建议,我们应当利用咸阳和其他州郡县,包括函谷关在内,全军休养生息。待大幽战局结束,再一举消灭秦国。"

张良点头赞同:"仲达此议甚妥。如今两线作战,确实吃力。"

宁晨对张良说:"给韩信回信,就说寡人同意他的建议。"

接着,宁晨拆开第二封军报。看完后,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荀彧来信说,与朱元璋联合对抗赵匡胤,但并未取得实际性胜利。朱元璋又增兵三万,如今粮草都由我军供应。他请示是否继续。"

宁晨将信递给众臣:"诸位有何建议?"

张良率先开口:"臣建议速战速决。当派一员猛将前往雁门关支援,专门牵制赵匡胤麾下的高宠。这样一来,常遇春、徐达等人便不必再顾忌其他猛将,可以全力进攻。"

萧何点头:"张先生所言极是。高宠此人勇猛异常,确实需要专人应对。"

王安石进言:"大王,臣以为可效仿管仲之法,在后方实行'平籴法',稳定粮价,确保军需。"

崔浩补充:"还可命各地官府开仓借粮,秋收后加息偿还。如此既可解燃眉之急,又不伤民本。"

宁晨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如今薛仁贵、辛弃疾、岳云三人都在北境,是否调回一个支援荀彧?"

张良摇头:"臣还是建议命杨再兴或李存孝其中之一前往支援。北境虽有三位将军,但城池较多,路途遥远,不可轻易调兵遣将。"

宁晨沉思片刻,拍案道:"召杨再兴来!"

不多时,杨再兴大步走入殿中,抱拳行礼:"末将参见大王!"

宁晨笑道:"再兴啊,在长安是不是很无聊?"

喜欢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