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奸佞的杀伤力不如前面三种。\6¢妖.墈,书,罔\ ,更,新?醉,全.
但是庸官通常会懈怠公务,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其位不谋其政。
庸官属于看着危害不大,但如果数量太庞大的话,也会对王朝造成极大的影响。
这便是李天总结的四种奸佞。
在国运几次暴涨以后,李天意识到,自己单枪匹马和朝堂忠臣们抗争是不行的!
朕必须得组建一个奸佞集团!
好好和朝廷的忠良斗上一番!
并且李天还制定了计划!
首先让西厂从朝堂的大臣中,筛选符合以上四种条件的奸臣!
然后好好提拔他们,组成一个奸佞集团,与朝廷的忠臣们抗争!
另外就是在科举上,选拔、考察一些新鲜血液
让新鲜血液冲洗朝廷中的忠臣们!
李天无语凝噎!
怎么别人当昏君那么轻松!
自己当昏君就这么费劲儿!
这一定不是朕的问题!
思来想去,肯定是朕手下的二五仔有点多!
所以想更快的败坏国运,就得往朝堂上掺沙子!
李天对这次的科举充满了期待!
明日就是殿试了。′s~o,u¢s,o.u_x*s\w*.?c?o.m!
这次一定得选拔出顶尖的奸臣来!
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聚在这次殿试上。
殿试的场地,是皇宫最宏伟的金銮殿。
也只有这儿,才能容纳几百名贡生一同考试。
金銮殿威严宏伟,只有在新皇登基和册立太子等重要事件,才会使用。_卡?卡^晓*说·罔. ~吾,错¢内~容¢
将它当做科举的考试场所,也证明了大周对科举的重视。
吕为宾和一众贡生,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金銮殿。
李天端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鱼贯而入的贡生。
此时他可以理解,唐太宗那句“天下英才尽在翁中”的意思了。
不过朕想要的可并非英才,而是奸臣!
李天看着这群贡生,想要挑几个贼眉鼠眼的出来。
但是这次的贡生都长得挺周正。
罢了,朕不可以以貌取人!
张暃柴那家伙不是也不废柴吗!
谐音梗不可信!
贡生进场后,对着李天高呼万岁。
接着内阁首辅唐孝仁,宣读了陛下亲自拟定的题目。
“论施政得失”。
这下连唐孝仁都吓了一跳。
陛下这是想问政啊?
科举制度,其实来源已久。
但是大周现在的科举,是大面积的科举考试。
在汉朝时期,还有种小规模的科举。
那种科举称作制科。
可以参加制科的,全是全国闻名的饱学鸿儒才子。
而可以考中制科的,便可以飞黄腾达。
策论这个类目,就是在制科考试中出现的。
到了宋朝,便是科举与制科并行。
科举用来大面积选拔人才,制科则是留给精英的单独通道。
宋朝的制科还要求,得已有官员身份的才可以参加。
算是遴选类的考试。
著名词人苏东坡,便是通过制科选拔,被认为是将来的宰辅。
科举也好,制科也好。
策论最初的想法,就是陛下向天下士子,寻求施政问题的良方。
发展到大周的时候,策论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题目。
所以大周的策论,通常也是理解四书五经为主,甚少涉及到朝堂政策。
例如“论施政得失”这类题目,便算是问政了。
所有的贡生都激动起来。
今年的殿试考题居然是问政!
这代表什么?
代表陛下不耻下问,向这些贡生询问,“朕做的如何?”
这策论要是答好了,可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啊!
有一篇留名的问政文章,便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写出的《天人感应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