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狗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狗狗看书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85章 狠狠输出

第85章 狠狠输出

第85章 狠狠输出

倒退?

朱标一拍脑门,说道:“我怎么把世家政治给忘了。山叶屋 耕辛醉全”

“西汉后期世家产生,东汉进入世家政治时代。”

“他们不只是把持了做官的门路,还在于直接控制着大量人口。”

“有他们掣肘,公权力就受到了影响。”

“大量百姓沦为他们的奴仆,民权也出现了倒退。”

马钰点头说道:“是的,不过世家的权势是远不如诸侯国的。”

“所以总体上来说,汉唐之际的公权力,相较于先秦时期是得到了极大扩张的。”

“民权方面亦是如此,虽然很多百姓沦为权贵的奴仆,但自由民的数量依然占大多数。”

“而且公权力一直在和世家争夺人口的控制权。”

“到了隋文帝时期大索户籍,将世族掌握的人口基本剥夺。”

“剥夺的有多严重呢,唐高祖当官赚来的土地,都找不到人耕种了。”

“唐太宗小时候不得不跟着母亲一起劳作。”

“史书上就有关于他幼时下地捡麦子的记录。”

“当时民间匪患横生,唐太宗的老家几次遭遇匪徒袭击。”

“在他老家武功县有一个山洞,上面就记录着,唐太宗幼年在此躲避匪徒的经历。”

“这些记录,基本可以证实,当时世家大族已经失去了对人口的掌控。”

“世族力量被削弱,公权力进一步扩张。”

“相对应的,民权也得到了提升。”

“不过汉唐时期有贱籍,依然有大量百姓沦为半奴隶。”

“在秦汉时期,良贱的分野并没有那么明显,相互之间是可以通婚的。”

“通过一定的手段,贱籍可以转成良籍,通婚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北魏孝文帝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良贱律法,彻底禁绝了良贱通婚,也基本锁死了贱籍转良的可能。”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朝。”

“唐朝是世家政治消亡的关键节点。”

“温暖期的到来,让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间经济繁荣。”

“有了钱,自然就会去追求更高的地位,比如去读书。”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熟,书籍的价格被进一步压低。”

“两相结合之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的机会。”

“之前被世族垄断的学问,开始全民普及。”

“这就为科举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而世家先是被剥夺了对人口的掌控,后又失去了文化上的垄断,权力进一步被压缩。”

“黄巢给世家的落幕送上了最后一击。”

“宋朝是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了政权,它的公权力堪称历朝历代最强大的。”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给予其掣肘。”

朱棡忍不住问道:“士大夫呢?不是说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不能杀士大夫吗?”

马钰解释道:“表面看确实如此,但这些权力是皇帝给士大夫的,不是士大夫凭自己的实力争取的。*9-5+x\i\a`o,s-h-u\o·.¢c-o\m~”

“这与先秦分封制、汉唐世家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诸侯王、世家是凭借着实打实的实力,让君主不敢不给他们特权。

宋朝是皇帝赐给士大夫特权,这是本质区别。

有宋一朝,士大夫都不过是皇室的工具罢了。

朱棡更加的不解了:“为何宋朝皇室要给自己脖子上套一个枷锁呢?”

马钰想了想,说道:“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其一,唐末五代十国军人掌权杀伐太过,将世人都杀怕了。”

“限制军人的权力,是当时上下一致的诉求。”

“宋朝重用士大夫,就是为了压制军人。”

“事实上它也确实解决了,从唐中期开始就存在的军队失控问题。”

“其二,赵宋皇室前几个君主,能力或许有限,但头脑是清醒的。”

“他们知道,掌握了绝对权力的君主一旦昏庸起来,危害更大。”

“他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后世子孙却很难做到。”

“不杀士大夫,就给了士大夫顶撞皇帝的底气。”

“只要有一部分臣子是良臣,敢于犯颜直谏,就能稍稍减轻一些危害。”

朱棡撇撇嘴,很是不以为然。

朱元璋也同样很不屑,给士大夫顶撞皇帝的权力,他们配吗。

天子至高无上,就应该乾纲独断。

况且,士大夫们也没能阻止两宋的悲剧,岂不是说明这个政策效果有限。

只有朱标,露出了深思之意。

马钰见他们没有疑问了,就接着说道:

“与之相对应的,在宋朝时期民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宋太祖十年,下令以律法维护贱籍的基本权利。”

“比如不得随意买卖奴仆,不得打杀奴仆,若奴仆死亡必须要上报官府调查死因等等。”

“到了宋仁宗时期,已经基本废除贱民制度,仅保留了少数如官妓、乐工等贱籍。”

“但当时的朝廷也规定了,这些少数贱籍拥有接近自由民的权利。”

“而且朝廷还规定,不允许用贱民等污蔑词汇,来称呼家里雇佣的奴仆。”

“只能用人力、女使等中性词来称呼。”

“宋朝的这些制度可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真的在执行。”

“宰相陈执中的小妾打死家中女使,被御史弹劾而被罢相。”

“还有一名叫刘注的官员,因为私自惩罚家中下人而被削职流放。”

“因为小妾打死奴仆被罢相,惩罚奴仆被削职流放,在华夏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其标志性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宋徽宗因为靖康之变一直被骂,但在民权方面他也是做出过贡献的。看书君 冕废跃渎”

“他将北宋之前几任皇帝关于奴仆的规定,梳理总结成了统一的法条。”

“并且还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惩罚措施。”

“陈执中那件事情如果放在宋徽宗时期,按照律法就不是罢相那么简单,最少也要流放三千里。”

“这还是因为他没有参与,如果他直接参与了,就是死刑。”

“可以说,随着公权力的扩张,民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民权提升,公权力才得到了保障。”

“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元朝时期,华夏的发展历程被打断,蒙古蛮子大开历史的倒车。”

“皇帝沦为了权臣手中的工具,皇室贵女也成了权臣的玩物。”

“百姓就更不用提了,这一点陛下和姑姑应该是最清楚的。”

马皇后回以一声长叹,她可见过太多悲剧了。

朱元璋神色里浮出痛苦之色,他家数十口,几年时间就死的只剩下几个。

记忆太惨痛了。

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很快就开始思考马钰所说的公权和民权。

元朝的公权明显是不行的,除了忽必烈之外,别的皇帝都被权臣、军头掣肘。

民权方面,法律规定的四等人就是最好的证据。

以前没有人提醒,他其实并没有觉得,元朝的制度有什么问题。

百姓就是地位低,有口饭吃就行了,哪还敢奢求那么多。

倒不能说他刻薄之类的。

而是因为,这是他身处其中亲身体会到的,所以他认为这就是正确的。

当初他最大的愿望,也是出来一个猛人结束乱世,让他能回家好好种地。

甚至他还想过参加元军,赶紧将义军给消灭了,让国家恢复太平。

后来之所以加入义军,还是因为汤和给他写信,被别人举报了。

参加元军的路被断,又被元廷通缉,他才不得不加入义军。

真正要怪,也是蒙元的制度,扭曲了世人的认知。

让世人误以为这就是正确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马钰的分析,跳出了时代的限制,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

也帮助朱元璋从更高的维度,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引起了他的思考。

他甚至想到了《孟子》。

难怪自己一直不喜欢《孟子》,觉得这本书里很多话都大逆不道。

原来不是孟子有问题,真的是我有问题。

——

看着陷入沉思的朱元璋,马钰心情也有些忐忑。

不知道这臭要饭的能不能醒悟过来啊。

原本的世界,他就继承了很多元朝的鄙陋政策,小开了一把历史的倒车。

不过即便如此,明朝依然在文化制度上做出了阶段性突破。

比如内阁制度。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来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人,机缘巧合弄出了内阁制度。

可以说,内阁制度是古典帝国最优解了。

既保障了皇权的利益,又发挥了群臣的主观能动性。

当皇帝有作为的时候,内阁就是辅助机构。

当皇帝昏庸无能的时候,内阁能代替皇帝执政。

甚至没有皇帝,内阁也能照常维持国家运行。

而且内阁制度还最大程度的,限制了权臣的产生。

有明一朝,真正能算得上权臣的,只有张居正。

但张居正也是得到了太后和大太监冯保的支持,才得以执掌朝政。

没有这两个人的支持,他也当不了权臣。

而且,内阁制度还为虚君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参照。

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就基于对明朝政治的研究反思,提出了虚君思想。

黄宗羲的探索更进一步,反对君权天授,认为君权是民授的。

他认为君是天下最大的危害。

我们不妨遐想一下,如果华夏思想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新思想新制度呢?

可惜,也只能遐想了。

因为这一切都被满清给打断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华夏文明一直在完善进步的。

所以,当马钰听到西方某人说,华夏没有历史,只是在重复的时候,就很无语。

这是多么的无知傲慢,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关键是,这话不光外国人信,很多中国人竟然也信了。

好好了解一下中国史就知道,华夏文明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的。

从公权到民权,从生产力到生产制度……

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过程,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

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还出现了好几次开倒车的情况。

但总体上来说,一直都在向前发展。

因为满清的黑暗统治,就否定之前所有的一切,这太滑稽了。

西方人否定中国历史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要打造唯西方论思想。

可是中国人也认同他们的观点,就有点无法理解了。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西方后来者居上了吗。

因为西方强大,就认为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的,就认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好的。

所以……很多口口声声反对强权的人,其实骨子里是最慕强的。

可问题在于,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自己的历史啊。

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大批中国学者想通了这个道理。

他们认为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应该继承自己的优点,吸收对方的长处。

这些人在当时普遍被批判,但也正是他们的努力,让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被抛弃。

并成为后来文化复兴的基石。

而且,否定中国思想的人,始终无法解释一个问题。

西方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族群创造出来的吗?

那是很多国家交流产生的。

资本是在意大利的一个海岛上产生的,大航海是很多国家接力开拓的,工业革命是英国诞生的。

你能将他们看作一个整体吗?

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吧?

那为什么和中国做对比的时候,要把他们视为一个整体呢?

这种对标不只是在文化制度上,科技方面更严重。

中国对标的已经不是西方列强了,而是全世界所有其它国家。

必须要全方位超过全世界才行,但凡有一样不如某个国家,就会被全盘否定。

前世的互联网上,到处都充斥着此类言论。

对此马钰是深恶痛绝的,可惜他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

但所幸,华夏终于睁开了眼睛,敞开怀抱重新与世界交流。

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了域外文明的优点,完成了民族独立崛起。

说个反常识的事情,中国是思想上变革最彻底的国家,也是拥抱新时代最积极的国家。

比那些新思想发源地国家,变革的还要彻底。

这就是华夏文明。

对于某些势力来说,强大与弱小就是他们的一生。

但对华夏来说,不论是低谷还是巅峰,都只是历史的一个阶段罢了。

我们经历过太多太多,比任何域外文明都更泰然。

那些人用全世界对标中国,中国解释过吗?

没有。

默默前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马钰穿越那会儿,中国真的做到可以和欧美正面对抗了。

也不知道最后打的是谁的脸。

而且,西方文明为何一直仇视、敌视我们?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我们思想上差异太大导致的。

有这方面的原因,但马钰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害怕了。

在历史圈有一个公认的逻辑,是关于历史延续性的。

过往存在的时间越长,那么继续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

说的简单点就是,文明的历史越长,在未来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么,在地球上,哪个文明的历史最长?

而中国用几十年的发展告诉全世界,历史圈的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可惜,他们害怕也晚了。

围堵失败后,他们只能低下曾经高傲的头颅,学习与中国相处。

但这中间经历的苦难和屈辱太多太多了。

如果可以,马钰还是希望,华夏文明永远不要经历这些低谷。

而现在,一切的抉择权就掌握在他面前这个男人手里。

洪武帝,朱元璋。

希望你不要再开倒车啊。

朱元璋沉思许久才回过神来,却没有谈公权和民权,而是问道:

“这与你说的,扩充衙门职能,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