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京宁铁路开通,火车商用之后。=*D0\0?·&小?说.?网%? ?~更°%新*最?快·×!
朝廷和百姓还有商人都意识到了火车的重要性。
廉价的费用,恐怖的运力,舒适的体验和快捷的速度。
使得无论是百姓还是商人都很舍得掏钱买票。
因此,工部、户部、兵部都是非常赞成修建铁路的。
又能赚钱,又能方便百姓。
何乐而不为?
对百姓和商人来说,也同样如此。
因此,大明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反对的。
没有任何人说这件事劳民伤财。
于是,一条新铁路再度被规划了出来。
那是从常宁县出发,经遵化城,最后前往山海关。
有出入,但大概是这样
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是先建设常宁到遵化的铁路。
一旦建成,在京城就能坐火车抵达遵化。
不但物资可以轻易抵达,就连兵员也能迅速投入战场。
对政治敏感的或许已经明白,这是朝廷准备对鞑靼动手了。
而第二期工程,就是从遵化到山海关。
这同样意味着,当遵化至山海关的铁路建成,也差不多是对建奴动手的时候了。
京宁铁路从通州经过,通州正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
一旦两期工程完工,江南等地的粮食就能经由京杭大运河北上。?微^趣?小??说??? ?追}o最?新§?章>节£
在通州装上火车,直接抵达遵化甚至山海关。
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为犁庭扫穴提供充足的支持。
这两期工程至关重要,户部难得大方了一次。
要钱给钱,坚决支持。
工部和科学院迅速投入工作。
勘测地质,规划具体线路。
同时各种材料和配件订单不断发出,让得诸多工厂日夜开工。
不但铁路要修,就连火车也不够用,还得继续制造。
现在一列火车,甚至都无法满足京宁铁路的需求。
而这一切,却与科学院顶尖的研究员无关。
宋应星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事要做。
那就是制造蒸汽船。
火车已经造出来了,有经验之后就算没有他们下面的人也能继续造出来。
蒸汽船,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对内,现在的风帆船,甚至人力船已经不能满足大明的运力需求了。
对外,他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庞大。
地球表面七成都是海洋,无论大明想要称霸还是自保,海上力量不能忽视。
大明的科学已经走上了正途,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x-i¨a`o¨s,h~u?o/c-m_s,.-o+r!g!
研究员和技工每日都在增加着,知识水平也与日俱增。
科技水平亦是肉眼可见地增长着。
…………
这一天,许青将李婧涵一家送上了火车。
她要回去了,回江南。
而下次见面,她将会穿着红妆嫁入明王府。
接下来就是明王府下聘礼什么的。
再然后应该就是礼部和大管家李福,还有李永康等人商量日子之类的。
不过这些小事许青不清楚,自然有人去办。
当然了,聘礼什么的他自然不会吝啬。
李婧涵一家人离开没多久,北地再度迎来了一件盛事。
新作物成熟了!
南方可以两熟,而北方只能一年一熟。
此时终于到收获的时候了。
…………
常宁城外,再度围满了人。
百姓们期待万分。
他们对新作物无比重视,因此即便自己家中种有,也不敢自己毛毛躁躁的挖。
想要等农科院下令,然后再看看具体是怎样挖的。
可别自己一早就挖了,导致收获减少。
或者没挖好,导致有所损失。
“真想知道这次亩产能有多少啊!”
“一定不会少的,江南那边早已经收获了,并且秋季的种子都已经种下去了。”
“据说江南那边红薯和土豆竟能亩产三十五石,真是太惊人了。”
“上次江南的商人就运来了不少,价格挺贵的,不过那些有钱人却不在乎还买了不少,据说味道真不错呢!”
田野旁,站满了百姓。
他们面前的田地是属于农科院的。
据说这里使用了最科学的种植方式,并且还有不少地方使用了一种名为化肥的东西。
“快看,是陛下还有大臣们?他们居然又来了。”
“京城那边不是也种植了新作物吗?陛下他们为何要跑这么远来常宁县看呢?”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吧?首先有了火车,来回也才两个小时,并且咱们常宁县的新作物和京城那边的可不一样。”
“哦?哪里不一样?”
“就是化肥啊,咱们面前的这些田,不少都是施了化肥的,据说能让产量暴增。”
“原来如此,这么说咱们常宁县的亩产量要超过京城的了?”
“化肥?之前未来集团好像就有出售,不过当时没有什么人购买,觉得没必要也有点贵。”
“要是真的好用,俺家以后也要买。”
…………
崇祯带着一众大臣来到了田野旁,
“据说江南那边的红薯和土豆亩产最高三十五石,也不知道咱们北方能不能有这个数?”
“应该可以的,咱们这里还有农科院的人指导。”
农科院是找了不少有种田天赋的人组建起来的,并且里面还放着大量后世的相关书籍。
甚至还和后世联网了,能查阅后世部分科研资料。
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迅速找到原因甚至解决。
“开始吧,让我们看看亩产多少。”
许青看着一众庄稼汉还有农妇,这些人都是经过培训的。
不会轻易损伤粮食。
在后世,巴掌大的番薯被锄头砍成两半,农民都会感到心痛。
而在这里,在大明更不用说了。
这么大的番薯,用来当种子该多好啊!
许青指着几块地:“这几亩地是没有施化肥的,先挖这些。”
当即,上百号人行动了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的,不像是挖红薯或者土豆,反而像是考古一样。
一串串硕大的粮食被他们从地下挖了出来。
虽然还没有统计,但仅仅看着这些就让人知道亩产量绝对不会低。
在众人协力之下,很快数亩地的粮食便是被挖了出来。
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硕果累累。
“启禀陛下,启禀王爷!”
“一号试验田,红薯亩产量三十六石。”
“二号试验田,红薯亩产量三十二石。”
“三号试验田,红薯亩产量三十七石。”